编者按:对于刚刚过去的一年时光,想要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冷眼人加以评判无疑是困难的,因为身处其中,便容易为之缠绕。将这样未经历史检验、热乎乎的思考留下来,留待后人审夺和筛选,盘点便拥有了可贵的品质和无可取代的价值。
就2016年的书法界而言,我们很难用一句话、一种态度加以概括。相比宏大叙事的美术工程、天价频出的艺术市场、五色斑斓的世界艺术,沉浸在黑白世界里的书法显得相对沉静。然而自年关之交的书协换届开始,也似乎暗示着这也并非无所作为的一年。
书法成为考级加分和高考试题的系列举措,从制度上落实了书法课在中小学占据一席之地,而关于“江湖书法”和书法审美的争论也在今年持续发酵,古代书法拍场屡创新高和相对冷寂的当代书法市场形成对比,这些特点或趋势在另外的两股潮流中涌动、催化、矛盾和激荡着。其一便是愈加显著地要求书法履行其国粹象征职能——去年在承担外事交流和文化传播义务中有着显著表现;另一便是广泛地参与到微拍时代、网络营销,更由此沾染了利益催生下的世俗化、低俗化弊端。本期书法周刊,借盘点反思2017年书法人、书法媒体当何以自处,又将在当代书法史上书写怎样的篇章。
学者导览
有人说,就2016年的书法展览而言,当可称之为“傅山年”。傅山,这位在某种程度上经由一本学术著作(白谦慎《傅山的世界》)而受到格外重视的书家,吸引了各地观众的关注。浙江美术馆、山西博物院、北京画院等机构陆续举办了傅山主题展。而与此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专家作为解说员在展览中的亮相。在浙江美术馆,白谦慎的讲解帮助人们进入了书法作品背后的世界。这无疑大大有助于人们建立一种对博物馆艺术的“观看方式”。“傅山的交往与应酬”是白谦慎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通过他所作的学术性的导览,帮助观众真正进入“傅山的世界”,而非仅仅去欣赏一种书法风格,或者去想象一个具有传奇和民间故事色彩的傅山。事实上,这种形式恰恰是博物馆应有的功能,对观众来说,博物馆是保存历史记忆的场所,博物馆艺术是这种记忆的物质形式,而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按贡布里希的说法,是帮助人们对抗遗忘。这种形式,对于长期在博物馆里沉睡的馆藏是一种激活。
真山难老傅山展
白谦慎导览图
学者与普通观众接触,充当展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意味着博物馆展览模式趋于成熟。除了傅山展,晚清民初的重要书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人也是作为“研究对象”在各地博物馆相继亮相。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吴风赵格——吴让之、赵之谦书画印珍品展”也推出了“专家导览团”,同时,展厅内的每一件书画、篆刻作品旁边都配有一张详细的说明文字标签,这在浙博的展览中并不多见。而12月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暨吴昌硕篆刻学术研讨会”,则将展览和学术研讨合为一体,邀请了王镛、李刚田、邹涛、朱培尔等篆刻界人士担任学术顾问和学术主持,充分体现了主办方对展览学术价值的关注。
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
展览现场
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暨吴昌硕篆刻学术研讨会
此外,由甘肃简牍博物馆、长沙岳麓书院、里耶秦简博物馆、郑州美术馆四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梦回秦汉——秦汉简牍特展”,和在江苏无锡举办的“云心石面——明清文人篆刻特展及明清流派印学术研讨会”,以及在山东济宁举办的“孔孟之乡汉碑行·全国隶书展暨中国汉碑与书法学术研讨会”等展览和专题研讨会,可以看到书法展览越来越清晰的一种走向,即展览对博物馆馆藏和地域书法遗存的学术性开发利用。
梦回秦汉——秦汉简牍特展
云心石面——明清文人篆刻特展
孔孟之乡汉碑行·全国隶书展暨中国汉碑与书法学术研讨会
取消奖项
相比博物馆展览在专业性、学术性上的提升,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则显得有点“因时而动”了。就书协换届后所进行的工作而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取消评奖这一新政。绝大部分书协主办的展览淡化了奖项设置的取向,其所针对的显然是书法界浮躁的功利心态。包括11月备受瞩目的第八届新人新作展在内,评奖的取消意味着书协开始限制输出可以迅速转化为实际利益的市场资本(获奖),这无疑有助于书法界的正气回归。
第八届新人新作展比赛现场 图片来源:书法报
在协会权威下降的时代(不单单是书法界,官方协会的权威性一直是个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潮”美术以及日趋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就一直在消解协会的权威)。对今天的书法界来说,在一个所谓“艺术全球体制”的时代,进入一个跨越文化差异的书法世界一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由此,如何去掉一切可以去掉的门类特殊性,以“艺术的眼光”来处理一切书法事务(从体制到艺术实践)就为许多书法界人士所期待了。
走出去
毫无疑问,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书法始终会是一门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然而,书法如何“走出去”却又是一个文化战略问题。书法的“走出去”,不能像其他中国商品一样通过WTO谈判,而是要通过一种“文化协商”来实现。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上半叶,在引进现代西方艺术学科体系的过程中,由于书法在西方艺术家族中找不到对应物,书法一度被排斥在艺术学科体系之外。而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书法在世界艺术家族中的地位出现了重大转机。
浙江杭州萧山机场 书法“欢迎墙”
2016年9月在杭州的G20峰会上出现了萧山机场的书法“欢迎墙”以及各国政要夫人学习中国书法的场面,这便可看作一个象征:中国书法是时候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了。这种对书法的重视更直接体现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中首次将书法、篆刻纳入并单独开设展览。而至于“第十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在天津的举办以及中国书协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汉字之美”巡展,则是促使这一战略落地、向外推广的更为具体的举措。从字面来看,“汉字之美”意味着书法的两个方面:书写汉字,是一门美的艺术。这两个属性决定了书法的独一无二性。书法的“走出去”,一方面符合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期待视野,同时也是基于全人类共有的艺术感受力来使书法成为一种具有某种世界性的艺术。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曾强调,世界各国的文字,均不如中国文字之“美备”,随着国力的提升,这种观点在世界范围被承认在今天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 卢旭摄影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现场
第十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
进课堂
教育部门和书法协会的新政还包括推动书法教育的普及。“书法进课堂”无疑在2016年大大提速了。通过教育部门的制度安排,书法成为中小学生的常规课程,势必大大提高书法艺术在全体国民中的普及程度。“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在全国五大区的举办、“2016年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的召开等均是中国书协为填补师资空缺、研讨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方略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果。
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参加比赛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在书法教育新政实施之际,书法界的有识之士认为,对于其中涉及的某些问题,仍需要施政者提高认识水平。书法教育所牵动的“培训热”“参赛热”在膨胀繁荣的景象下隐藏着亟待反思的内容。而“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固然可以使书法教育成为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但从一种艺术立场出发,书法教育的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是提高国民的美育水平。从小的方面来说,通过书法教育,提高国民书法鉴赏力,才是当务之急。当今书法的种种乱象,比如将有价值的书法创新视为“丑书”,而真正的“丑书”——“江湖书法”却大行其道;亦如由于大众书法鉴赏力低下所导致的滥竽充数之徒在书法市场的活跃;再如背离书法传统的书法工艺化倾向等,都与贫乏的国民书法艺术鉴赏力有直接关系。而从大的方面来说,书法作为一门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最具有普及基础的艺术,对于开展国民美育,提高国民艺术素养而言,是极具潜力的艺术门类。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不应该只是识字教育或毛笔书写的技巧教育,而应该真正成为一种艺术和审美的教育。
书法·江湖
对于书法界来说,装模作样甚至装神弄鬼的“江湖书法”一直是一个毒疣。书法作为一门有着深厚美术传统的艺术,对书法之美的理解需要专门的审美训练,但由于国民书法素养和审美素养的不尽人意,“江湖书法”在今天仍然大行其道,诸如“梁大师”“王大师”“李大师”之类的“江湖书法”人物仍然活跃。不过,一个与江湖书法相关的事件,开始让人们真正思考“江湖书法”的整治问题。
2016年9月7日,河南书法家刘绍典以许昌市书协主席名义发布公告,称凡是参加当时在许昌举办的梁某某书法展览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将会被市书协除名。刘绍典的这一举措,在合法性上显然是有争议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书法界的某种声音,即呼吁建立以一种能够区分好书法和坏书法的批评标准。事实上,不光是“江湖书法”的骚扰,批评在书法界缺失也已是一个老问题了。只不过对于这一老问题,在今年出现了某种契机:随着包括书法市场在内的艺术市场的迅速降温,书法界人士或许应该静下心来修炼“内功”,同时也思考如何让书法批评得以正常开展的可能性问题。
“江湖书法”理应治理,但“书法江湖”却始终存在,而且由于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大有风起云涌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上属于文人书斋艺术的书法高度图像化了。具有新媒体特征的微拍、直播等在今年陡然火爆起来,就手机直播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或他人的书写活动通过手机进行即时发布,这使得传统的书斋艺术被彻底网络化了。同时,即时图像的大量出现也带来了不少混乱,比如随意地将某个书法家的创作过程曝光,使之具有了一种八卦效果。当然了,这并不是书法界所独有的现象。
理性
毫无疑问,2016年的书法市场处于持续的低迷状态。这种低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近些年来书法市场所具有的那种显著的礼物经济特征。而书法在礼物经济中,其作品的价值又往往不取决于其艺术价值。书写者的头衔、社会声望以及官位都是重要的议价筹码。
2016年,人们己经渐渐认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时,艺术的归艺术,权力的归权力。由此也推动书法市场向艺术价值回归。只不过,这个回归的过程并非仅仅是一个挤掉书法市场泡沫的问题。毕竟,所谓艺术价值殊难衡量——但凡交易,都是有某种定价标准的,不可能为所有生产作品的人量身定做。比方说,是不是书协会员固然并非衡量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但一个好书家又将如何使自己具有议价能力呢?或许,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一批有艺术眼光的画廊老板了。在中国,长期以来是拍卖行而非画廊充当了一级市场,基于艺术市场正常化的需求,这种局面是时候倒转了。如此一来,书法家才能真正把主要心思用在创作上。
曾巩 局事多暇帖 水墨纸本 29cm×39.5cm 成交价2.07亿元
微拍
至于微拍,则堪称2016年书法市场上的最大热门,尤其聚拢了大批的书法青年,这成为他们的普遍选择。从艺术家生存的角度来说,微拍当然是伟大的创新,因为它使书家可以极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销售作品。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网拍以较为低廉的价格销售作品,确实也逐渐发展出一种低价导向的市场,因此也势必走向推动书法消费的普及。只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微拍实际上也使得很多年轻的书法人过早地进入了市场,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书法作者所关注的只是他的作品能否获得市场收益,那么他的创作将被市场所左右。这其中的尺度如何拿捏,只能靠作者自己去把握了。无论是从艺术家的成长,还是艺术本身的发展来看,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上自觉,与相对宽松的从业环境,都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因为对市场的过分“自觉”而掩盖了艺术自觉,那么方兴未艾的微拍会给书法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刘学波 快拍现场 漫画
如今,书法发展到现在,仍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那就是,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如何真正融入现代艺术世界,而不是仅仅被视为一个“稀有物种”。在这个意义上书法展览的学术化,展览机制的变革,还有书法美育的开展,以及“走出去”“进课堂”等诸问题,才是真正值得当代书法人认真思考的。在2016年,上述话题在书法界的凸显,无疑代表了书法发展的新方向。2017年,我们又将从此处起航。
(文/石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