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特别关注>2016文艺发展>正文

2016年度公共艺术总结

2017-01-09 阅读: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收藏

  2016年,开放小区、雕塑公园席卷全国,公共艺术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进化成为融入社区、与日常生活互动的艺术形式。中国国家画院首次发布《公共艺术年鉴》、各种大型的公共艺术论坛,公共艺术甚至从城市走向乡村,种种迹象表明,这是公共艺术走向“新生”的一年。

  2016,雕塑公园大规模进入二线城市

  “2016年中国雕塑值得大家关注的现象就是雕塑更多的与社区产生关联,社区开放是如此,雕塑公园建设也是如此,尤其是雕塑公园建设,之前有芜湖雕塑公园,已经成为芜湖的文化名片,现在又增加了义乌和海宁两座雕塑公园,这些都是公共艺术在城市落地,与市民的生活产生关联重要举措。” 评论家孙振华在谈到2016年公共艺术发展时讲到。

第五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开幕式现场领导嘉宾合影

  2016年1月17日,以芜湖文脉为主题的第五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使城雕作品从园区走向街区,从而在芜湖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激发新的创造。4月份和9月份,中国雕塑学会分别在在义乌和海宁建设了两座全新的雕塑公园,为雕塑艺术更进一步的走进公众生活提供了可能。

义乌雕塑公园展示作品

  开放小区,2016年公共艺术的新机遇

  2016年2月份,中央公布了一份重磅文件,要求“开放小区”,小区开放和公共活动空间的增加开放,关于安全性和物权的争议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区生活形态的变化或许会引发社区公共艺术的新一轮发展。中国的城市公共艺术,从城市雕塑到多样性的社区公共艺术项目,在开放社区时代,对于根植大众和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来说,或许意味着新的机会。为公共艺术进入社区提供了政策支持。

  虽然看起来有很多的机会,但也存在着问题,在批评家殷双喜看来“现在社区内公共艺术其实还没有太发展”,他用北京天通苑社区举例,这个社区是亚洲最大的社区,但是里面的雕塑作品却是由民间艺人制作,作品质量没有保证,引来公众强烈反感,但由于社区艺术涉及不到审批,更多的是属于地产商权限,所以很难保证社区艺术的水平,从这里可以看到当下社区艺术存在的困境。批评家王林也有同样的看法:“社区环境和雕塑建设,最重要的命题是怎么建立民间社会,生活在社区的每个群体有何等的权利、参与这样的事情,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实很难有社区艺术。”

  《公共艺术年鉴》在2016年首次发布

《2015中国公共艺术年鉴》发布现场

  2016年9月,中国国家画院首次发布《2015中国公共艺术年鉴》,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公共艺术的大型权威性年鉴,对于中国公共艺术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个月后,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首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这两次活动为今后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案例,“首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围绕艺术如何介入和引领“城市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打造一场兼顾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国际型学术峰会。

首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现场嘉宾合影

  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在评价此次活动时表示:当前中国公共艺术呈现出蓬勃兴起、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城市乃至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单靠“文化恶补”式的公共艺术投入,往往会事与愿违。因此,公共艺术不应该是在城市建设中“插花”,一定要介入城市规划中,把公共艺术作为一个艺术的大树根植在城市的沃土上,让它和城市的建筑和环境共同成长,相得益彰,为群众创造一个具有人文内涵和艺术品位的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2016雕塑学术热点:聚焦本土化思考

  2016年还有两件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事情分别是:“雕塑之道”国际学术研讨会,系统介绍西方现代雕塑发展之路,也是一次雕塑的理论补课;“华彩之塑” 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及研讨会,则联合全国13所艺术院校展开关于雕塑本土教学体系建设研讨,开始着手建立中国本土雕塑教学体系。

“雕塑之道”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内艺术理论与批评界有一个长期的说法:雕塑无历史。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雕塑专业著作稀缺,使得关于中国雕塑的理论与批评一直没有足够的词汇和话语积累,无法形成完整的坐标体系。为了改变上述现状,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中央美院雕塑系,与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联手,推出国内第一套以雕塑为主题的高质量翻译丛书——“现当代雕塑理论译丛”。

全国高校“本土雕塑”教学体系建设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现场

  对于中国雕塑来说,“我”的主体性在哪里?面对西方语言和民族传统,如何在这两种语境中完成当代中国雕塑的主体性探究,或许是本土化的核心命题。而2016年的一系列理论动态,都表明这一探究进入转折性的新时期。

  而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曾竹韶奖学金入围作品展、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进计划、四川美术学院明天雕塑奖、上海大学生优秀视觉公共作品展(双年展)等一系列大展,正从实践层面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而青年雕塑家在语言、材料和形式上的尝试,也给这一命题留下更多的讨论空间和可能性。

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现场

  结语: 2016年公共艺术逐渐进入到公共文化层面整体性思考,甚至开始走出城市命题转向农村,以艺术修复、构建公共空间文化乡村新形态,开启兼具社会、生态、人文、历史等多重文化价值的崭新课题,公共艺术教育自发自觉的在进行进一步完善,跨领域、跨学科、跨媒介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新方向,与建筑、音乐、表演等不同领域文化形态的跨界结合越来越多,公共艺术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文/陈耀杰)

 

  延伸阅读:

  2016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亮点

  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