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特别关注>艺术学与美育>正文

上戏艺管系毕业生缘何成“香饽饽”

2016-08-04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收藏

  剧本版权合同谈判、内部杂志撰写编辑、筹备新剧本朗读会……上海戏剧学院2012级艺术管理专业今年刚毕业的洪韵,到上海话剧中心艺术室正式工作的第一天就忙得不亦乐乎,但他却干得有条不紊、得心应手。

  2016年的毕业季又到了。在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社会的当下,有的毕业生乏人问津,有的却成了行业内抢手的“香饽饽”。其中有什么奥秘呢?记者最近在上海戏剧学院2012级艺术管理专业采访时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初步统计,该系33%的毕业生已收到国外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55%已签约专业对口的岗位,也就是说,将近90%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已明确了去向。对此,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表示:“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我们的专业设置要有科学的考量和严格的规范,既表现出对艺术的尊重,也能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对接。”

  上戏的艺术管理专业目前的理论课占46%,专业理论有文化经济学、艺术管理概论、市场营销、文化政策等,其核心课程是艺术营销、艺术制作、剧院管理等,都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另外54%是平台课,即理论跟实务结合的整合型课程。“在上戏,我们开设了跨专业合作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的训练。”上戏艺管系主任黄韵瑾介绍:“比如我们的学生必须跟表演系的学生合作,跟舞美系、戏文系的学生合作,结合专业课程去执行制作、艺术推广等多种业务,让他们一步一步地去学习怎么跟艺术家沟通,怎么跟舞台艺术结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戏艺管系有几个实践基地,他们会利用实践基地的案例结合课程进行教学。比如上海文化广场这个实践基地,上戏的学生主要是到那里做观众调研,掌握统计研究;调研分析出来的结果,必须在营销课中做分析甚至是方案的策划,也就是说,不同的课程之间是可以对接的。学生在四年本科期间会参与近20个实践项目,从校内制作、专业制作,到国内巡演、独立制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黄韵瑾透露:“校内制作是大一大二初期的课程,接下来我们会让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专业制作,一些国外来的优秀演出,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一些达到国际标准的规范模式。”

  黄韵瑾告诉记者,上戏校园内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而好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就是要让管理者和艺术家一起在实践中成长。他们会把学校里一些小型演出,策划成一些国内较大的巡演,通过巡演,让学生调查出不同城市的市场差异。大四的学生开始独立制作,虽然不需要做大型项目,但必须是自己策划、自己筹款、自己售票以及自己演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步了解制作人是什么,知道制作人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名词,而必须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艺术管理这个专业的特色,就是从实践中来,回实践中去。”上戏艺管专业客座教授、上海大剧院原艺术总监钱世锦说,艺管专业的很多讲课老师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剧院管理实务课程,会用整个上海大剧院作为背景,剧场每年都有演出季,就会涉及如何设立主题、如何策划等问题;分到节目部的学生要学习如何引进剧目、与合作方谈判;分到市场部的学生则要学会市场营销,比如资金筹措、危机处理等。

  据悉,目前上戏艺管专业教师共12人,70%以上是创作型的。而在实践基地方面,除了上海文化广场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这两个专业剧场外,还有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北京国家大剧院、天津大剧院、西安音乐厅等国内外实践基地。很多同学都靠实践基地的经历顺利找到了工作,如今年毕业入职上海话剧中心艺术室的洪韵告诉记者:“我大三时就到话剧中心市场部的公共关系部实习。大四下学期时,话剧中心正好要找制作助理,我又作为制作助理过去实习了半年。所以,我被艺术室录用后,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毫不陌生。”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郦国义表示:“文化界繁荣发展后,面临文化管理人才稀缺的窘境。之前有一种普遍情况,就是懂艺术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艺术,而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又存在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弊端。上戏艺术管理这个专业既重理论,又不轻视实践,而且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让学生去很多专业剧团实习,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样的毕业生被市场欢迎就不奇怪了。”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专题·艺术学与美育

       我的未来,我的书法——2016年书法专业毕业生访谈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