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几乎每个时庆佳节,我国民间都会有各具特色的风俗。惊蛰期间,如果您留心观察,很可能会在身边发现这样的场景:几个妇人手拿着拖鞋,对着符纸使劲拍打,口中念念有词:“打死你个小人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惊蛰象征着二月份的开始,一声惊雷平地起,会唤醒很多蛇蚁爬虫,时常溜进家中作乱,古时的人们便会手持清香、艾草等物,挨个屋子熏香,驱赶它们。《千金月令》里就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意思是说石灰具有杀虫功效,惊蛰时洒在门槛外,一年内虫蚁便不敢上门,算是给害虫们一个下马威。久而久之,就演变出惊蛰“打小人”的有趣景象。
除了“打小人”,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有“惊蛰吃梨”的习俗。这一风俗源于何时,如今已无迹可考,但惊蛰期间气候比较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因此通过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侵袭还是很有必要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意指人体正气强盛时,邪气不容易侵入机体,不会发生疾病。
其实不仅仅是吃梨,只要是能够生津润肺的食物,此时在日常饮食上都应增加,如银耳、春笋等。此外,惊蛰时节早晨雾气重,早晚温差大,很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应做好保暖,加强感冒和流感的预防。喜欢早起晨练的人最好等到太阳上升雾气消散后再出来,运动要适量,尤其应注意,经过一冬天的“休整”,千万不要一下子加大运动强度,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养生方面,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睡前泡脚是个很好的选择,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提升睡眠质量,有效避免“春困”的发生。
这里要给爱美的姑娘们提个醒,早春时节尽管已经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还比较大,虽然裙装妩媚,却不利身体,稍不留神,便会因风寒的侵袭出现肢体发凉麻木、行走不灵等不适,膝关节外下皮脂肪少,对冷空气更加敏感,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诱发关节炎。因此,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讲,惊蛰时节的穿着还是要以保暖为第一要务,以“捂”为主。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最后,让我们以吴藕汀的这首诗作为结尾,祝愿接下来的春耕顺利平稳,新一年有个好收成!
延伸阅读:
专题“节庆•艺境”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