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407/index.htm?page=/page_5/202104/t20210407_541387.htm&pagenum=5)
蓬勃的生命气息
——评童世明武陵山水画
童世明注重传统绘画技巧的学习,也受到过西洋绘画理论的熏陶和滋养。他在传统艺术理论的指导下,临摹历代名画,参透传统艺术经典。他不仅信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且注重传统绘画理论的提升,这不仅使他的画艺日益精进,同时也给其山水画创作注入了深厚的学养和人文情怀。
童世明《武陵新春图》
童世明常常感动于自然山水的形势,更敬仰自然山水的精神。他的山水画,以形写神,以诗入画,气势雄伟,意境优美,让人感觉到神韵足、气象大,充满阳刚之气。他多以高山、流水的美韵建构画面,常常有尺幅千里之效,具有视觉冲击力,如《丹霞峰峦映秋林》等作品表现了纵横于险峻大山之间的恢宏气势。画家希望以壮阔的画面,展示出不可预料的博大恢宏之气势,表达出武陵山地区在新时代里前进的雄健与豪迈。在《家山秋影如妆》《梦境五溪,神游侗乡》《武陵新秋》等作品中,构图宏阔、色彩明丽协调、变形夸张、构思新颖,构图别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审美意蕴。他的画与传统的山水画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形式构图中,巧妙地组合成一种灵动和雄奇,使笔墨之象,境生象外,美在其中。
童世明《武陵新春图》
此外,他还在山水画创作中将中国画的线与墨并用,以浓淡相间的墨法表现山石的植被和光影,又用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勾勒出被风化后的山石裂缝和结构。画中的线与墨交相呼应,融为一体,富于变化,气韵飞动,颇具有才子气。像《春山清露滴幽林》画出了天地澄明、雄浑大气;《武陵叠翠图》中的山石、树木、云雾、大雁等意象则勾勒出一种原始、神秘、深邃的美学意境。
童世明艺术创作激情浓厚,常年跋涉于武陵山水之间,坚持写生不辍,潜心感悟和揣摩武陵山水的神韵。他善于将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巧妙地融合到他的山水艺术抒情中去,从而开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武陵山水画创作新路径。如《家居武陵有好景》《武陵高秋图》《家山清夏图》《山居图》等“武陵系列”山水画,深得武陵山神韵之妙。
童世明《家山清夏图》
在画山石树木时,童世明多中锋用笔,苍劲古厚,并用积墨法作反复皴擦积染,墨色极为浓重,但仍有深浅、浓淡、明暗等细微变化。山石树木往往浑融一体,仅在阳面或轮廓边缘处留出些许阴阳和坚实的轮廓,效果强烈,具有浑厚、苍秀、沉郁及豪爽的独特风格,成功地表现了武陵山水茂密、滋润、幽深和灵秀的特征。他的《春》《夏》《秋》《冬》四季条屏取材别致、层次分明,用墨留白恰到好处,呈现了一年四季武陵山水的美好景致,表现出宁静、原始、清寂、神秘等多重风格和气质。又如《层峦叠翠有人家》,远处石林之间有大雁在飞翔、有云雾在缭绕,崇山峻岭间草木郁郁葱葱,近处有一条弯弯的石板路伸向山里人家,显得温馨、旷远和奇崛。《苗乡醉秋》里大山中的苗乡层林尽染,流水浅浅地欢笑,山鸟低低地飞徊,别有一番韵致……这些画作,无不透露出天地自然界蓬勃的生命气息,揭示了武陵山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远的人文情致。
童世明《春夏秋冬焦墨八尺四季四条屏》
四十多年来,童世明一直爱好读书、善于思考,且能把中西绘画理论融汇于自己的绘画实践之中。如今,他用笔、用水、用墨、用色,都极为考究精到,虚实浓淡之间,山水形势和意蕴跃然纸上。画面的构图既有传统精神,又有现代元素,二者相得益彰、相互辉映,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体现出画家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学养。如《古城遗韵》九条屏,运用老辣朴拙的笔触,沉着稳重,中锋与侧锋妙用。特别是中锋,取之圆润苍劲有力,用勾勒和皴擦画古墙、窨子屋和石级,都苍老凝重。读这些作品,在心中不禁弥漫出一派“繁华落尽现苍凉”的情愫来:青石如镜,映照古老历史;青瓦如鳞,遮蔽千年风云……
童世明《鹿影翠林》
童世明山水画或以强烈的颜色对比,或以疏密有致的线条组合,或以大块留白中穿插流畅的线条,使得画面显得静中有动、刚中有柔,情趣盎然如一首首抒情诗。如《林泉细流润青山》《黄岩秋水静静流》《武陵山下清流长》等作品,在山石、树木和流水的画法上,作者采取适度变法,开合适度,不拘形式,如山势变幻,山峦起伏、林盛丛密,流云飞岚,江水倒影等,始终追求那种气势宏伟、气象高华、意境悠远、神韵灵动的艺术效果。
(文中图片来源于怀化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张建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