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许江:大哉雕塑 百年开渠

2020-06-23 阅读: 来源:《美术报》 作者:许江 收藏

  名师塑巨匠,慈颜照高台。在南山校园一号楼的东平台上,2018年国美校庆九十周年之际,学院放置了一尊一代巨匠蔡元培先生的全身塑像。先生慈颜肃穆,深情远望,溢满姿韵卓越、山高水长的大师之风。而如是风貌包蕴在饱满丰盈的雕塑语言之中,洋溢着沉厚隽远的神情,突显这位塑者对蔡先生的深厚情谊。青砖群楼映衬下的塑像,把一代美院和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开拓先驱们、蔡先生“美育革命”的追随者们对元培大师的感情,把美院代代后生对缔造者的深深景仰,凝塑得如此浓重、如此悠长。这位塑者正是我院的老院长刘开渠先生。

  2014年,国家博物馆举办刘开渠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纪念展。2018年,刘先生的《蔡元培先生像》坐落国美。我们为什么一场又一场地纪念和追怀这位先师,不仅因为他是我们的老院长,更因为他是中国现代写实雕塑的拓荒者。雕塑大业,百年开渠,肇始于其人其学。中华文化固存悠远的雕塑传统,却主要是留驻在宗教与墓葬的陪臣奇兽之上。正是刘开渠先生和李金发先生等一代先驱,负履欧陆,将西方写实雕塑引入中国,引入国美。诚如鲁迅先生所慨然言之:自此不塑死人塑活人,揭开中国雕塑塑造今人、塑造活人、塑造活生生的时代生活的历史新篇章。正是他和那一代先驱者一道,以高度的激情让中国现代雕塑创造从开端就达到自主自立的高度;正是他在抗战西迁的艰难岁月里铸炼和讴歌抗日将士的英勇塑像,将雕塑的力量播撒人间;也正是他上世纪五十年代远赴北京,主持完成了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共和国的开山之作。今天,当我们一再地仰望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当我们无数次被中国广场上的大型雕塑激起感动的时候,当我们反反复复受着这些塑像风神而深深濡染的时候,我们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感怀刘开渠这位杰出的艺术先驱,也会一次又一次地感怀那在中国雕塑事业成长的风雨岁月中磨砺而成的弘毅文心和开渠之功。

  岁月东去,精神长存。今天,“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展”在他参与创建的母校开幕,这是先生的还家之展,这是中国雕塑引水开渠的溯源之展。感谢刘先生的家属和学生精心筹办此展,同时,向母校捐赠了三件刘先生的代表作。其中《马克思恩格斯浮雕头像》和《毛泽东浮雕像》分别是国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毛泽东选集》的封面像。“马克思像”还牵联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刘先生留法时,马克思的曾外孙龙格是刘开渠所在班的班长,也是好朋友。刘开渠先生通过李大钊先生的助手谭祖尧烈士认知了马克思,龙格把马克思的生活照片提供给刘开渠,刘先生在那时就创作过马克思像。另一件捐赠作品是《农工之家》,这是现代中国最早的以劳动者为主题的大型雕塑作品。劳工铁肩,人民担当,刘先生在学院西迁的艰苦岁月中铸造了这件民族的铿锵之作。

刘开渠 《马克思恩格斯浮雕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封面) 1956年 作于北京

  国美九秩,历史辉煌。纵贯九十年全程的有以林风眠先生为首的中西融合、时代转化的融新文脉,有以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传统继承、根源出新的复兴文脉,还有以刘开渠先生为代表的人民之心、战士之责的担当文脉。前两年,校庆九十周年,我们创作《国美四联·清明》之时,遥想当年建院的一代巨匠立身葛岭之上,眺望西湖烟雨。那站在蔡元培先生侧旁的正是林风眠先生、潘天寿先生、刘开渠先生。这是一片精神性的永远的风景。他们的伟岸身躯昭示着蕴育之中的三条文脉。正是这三条文脉历九十二年而生生不息,传承不怠,交织而成国美的学术之风、创造之风、诗性之风,滋养和灌注着中国艺术教育自主之路的悟性与品质。

  本次展览还具有两个版块的特别内容。一是“刘开渠与国美”,详密地介绍了老院长与国美的渊源、脉络和一路相伴而行的历史。另一个是通过专门渠道收集而来的刘开渠先生在法留学的导师让·朴舍先生的专题。国美三位历史上的雕塑系主任李金发、刘开渠、周轻鼎都出自让·朴舍先生的工作室。刘先生在让·朴舍工作室学习之时,还受到二十世纪最伟大雕塑家布德尔、马约尔等的指导。这些翔实的史料为我们揭示了一代艺者的历史性努力和开拓之功,揭示了国美雕塑与二十世纪欧洲艺术传统的血脉联系。

  六年前,我有幸与刘开渠老院长同一时段在国博举办个展。当时正值刘开渠先生诞辰110周年,我应邀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诚挚地表示:有幸与刘先生比邻办展,是我的莫大荣幸。在我和刘先生展厅相接的前厅,我置放了十八展葵灯,那是向刘开渠先生、向国美的巨匠大师致敬。当此刘先生巨匠家还之际,我们心中仍然亮着那精神之灯。葵灯熠熠,深情脉脉,此情铸在美院的望境里,铸在代代学子的敬心中,历百年愈炽,共三光永光。

  (文中图片来源于《美术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延伸阅读: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总结与思考

  再读吴冠中先生《望尽天涯路》感怀:祖国的厚土 艺术的源泉

  雕塑与时代共振(笔墨流金四十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