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在造型、笔墨、意境上,与情感、生活、时代深度契合,铸就了为时代而创造的精神气象。
传承贵在精神醇
1956年,蒋兆和在中国画写生教学中提出“一笔为定”,在传承笔墨造型理念的基础上,确定笔墨为时代造型的坐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作人主张创造性地运用传统书法笔意,为时代立象造型,“我们如果掌握了书法的规律,把它运用在绘画上,来再现自然的东西,形象,面貌,这就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笔墨,又丰富了中国画的造型”。70年代,吴作人又明确提出“中国画下笔就是造形,形是画出来的,不是磨出来的。中国的书法也是如此”。80年代,卢沉在教学中提出“下笔即创造”,主张继承中国画以线造型传统的同时,立足现代,“寻道求变”,用鲜活的思想,点亮艺术感觉,开拓创新。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工作者在中国画创作理念上代代相承,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无不透着真诚敦厚的情感。他们向先贤学习,锤炼笔墨,感知生活,以做人、做学问、作画的一致性立足时代,一往情深地勾勒着心中的艺术理想和时代风貌。以人物画为例,吴作人《任重道远》等作品,以淳朴自然的画风,写出人物与骆驼的造型的每一笔,既有生活气息,又具坚韧刚毅和持重耐劳的意象之美。蒋兆和《纪念刘和珍君》,赋予鲁迅形象不折之志的意味,在线之意象审美中,创造性地为“一笔为定”注入时代审美内涵。五六十年代,美术工作者创造了许许多多今天读来仍感动于心的艺术形象。他们所描绘的生活中的真善美,都沉浸在一种温暖、饱满的艺术语境中,以厚重的人生情怀,表达新的审美体验,呈现了新中国中国画所开创的艺术新境。
吴作人《任重道远》
“下笔就是造形”,是向生活要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载体,与文化、情感密切相融。笔墨在缘物状情中生长,写自然、写人文、写心性,为时代而创造。这与“一笔为定”的理念相一致,注重笔到意到、笔墨相生、形意合一。这里的“一”,指向情感与时代。例如,黄胄《洪荒风雪》等作品,以鲜活的生命感知和具有时代风格的表现语言,将书写式的线条多笔重叠,笔笔写生命,写时代建设者的奋发情怀。还有一些创作,将传统没骨花卉等画法,从理念到实践,创造性地转化为现实人物写意方法,既一笔见结构,又持有笔墨的精神内涵,渗透着生活的情感和平实体验。从“一笔为定”到“下笔就是造形”,其深层内涵是以文造像,以意造型,立足生活,向着情感生发,向着立格生发,这是中国艺术的智慧。
黄胄《洪荒风雪》
“下笔即创造”的理念,强调有意象、有心象的笔法、墨法与内在精神汇聚,承接着“一笔为定”和“下笔就是造形”的传统。80年代,设计美学走向大众,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到中国画。这一时期,许多美术工作者对造型与笔墨的思考,开始从当下生活向内寻求,从对历史的思考探索中国画语言的现代性,体现出关注情感与生活所激发的创造力量。主题创作、审美体验、形式语言创新等课题,都在美术工作者内心深处沉淀,成就了中国画现代语境中对个人与集体、国家与历史等具有史诗般意味的艺术表现和生命呼唤。一大批优秀作品孕育而生。例如,卢沉、周思聪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探索,在品格与风格中寻求当代人文精神的内在力量,他们合作的《矿工图》成为80年代沉甸甸的美术经典。《矿工图》的创造性,在于将忧患意识化作悲壮宏大的审美情感,立于时代的人文情怀得到有力表现。
周思聪 卢沉《矿工图之六 遗孤》
这一时期,美术工作者在中国画创作中所开拓的笔墨语言与人文境界,承接传统,立足创造,为时代写照,追寻传统与时代人文精神,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在向自己的发问中,中国画将对民族与人类的情感融入个性化的语言探索,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在寻根中找到了与时代、与情感相谐适的表达方式。这一任务非常艰巨、过程非常艰辛,许多创作者对中国画的人文内涵和笔墨语境的开拓、探索和创造,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笔就在平凡处
进入90年代,中国画笔墨语言向内探求的特征更加突显。这一时期笔墨与造型的趋向,是面向生活、面向内心。美术工作者在进行精神探索的同时,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笔墨意趣,将笔墨与时代、与生命状态融为一体。
把平常心升华为一种品格,在文化与精神的自觉体验中,追寻一种笔法、一种造型和一种审美,让艺术表现和创作者心境相融,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画探索的方向。郭全忠《归》等作品,以笔墨的朴素之美,写出生命意味,这是一种抱朴含真的精神之境。对呈现生命感知的渴望,对笔墨出新的渴望,与80年代学界整体探索创新的气象交织在一起。可以看到,老一辈美术工作者的创作,始终是向内观照,他们的人格和笔墨,与时代、与劳动者、与心性一致,极大推动了中国画创新。尤其是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追寻,呈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一种对温柔敦厚与格物致知有感而发的身心体验。
在美术家的作品中,笔墨与生命的精进始终相统一,他们在知行合一中立定自己的创作方位。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在造型与笔墨、传统与现代、观念与意象、时代与群体、个性与表现等方面,让人更加感受到文化土壤、生活土壤、时代土壤、情感土壤,才是艺术语言、艺术境界和艺术创造的源头。例如,何家英《秋冥》等作品,气象清新,画风天然纯真、含蓄质朴。赵奇笔下的北方农民和知青默默耕耘在大地上,具有敦厚之美。许多美术工作者以内省的方式,用平常心立定高远的人生追求,通彻平凡的空间,下笔就在平凡最低处,也在平凡最高处。70年来,中国画始终为每一个人的家国情怀讴歌,为时代的创造伟力喝彩。
何家英《秋冥》
把时代创造者的情感和内在力量,结合民族精神来思考,并转化为艺术创造,是中国画在造型、笔墨、意境方面进行现代性探索的方向。这些年,一大批中国画作品,在创作实践中向着时代、向着雄浑丰厚的人文境界求索。当审美凝聚创造精神,笔墨境界便逐渐呈现出文化自信,这是民族的精神,也是艺术的历练。许多中国画作品,在笔墨格局中创造出浑厚而苍润、清澈而淡逸、饱满而绚丽、悲壮而崇高、平淡而高远、灿烂而庄严等审美意象。这里凝聚着人文情怀赋予中国画的现代性,以及中国画创造的时代精神气象。
创新追求真善美
进入新世纪,中国画的传承创新,进一步向着真善美求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美术工作者祛除浮躁,静心研究艺术规律,遵循中国画传统,在创作中将情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伟大的华夏文明,进行了深入探索。许多美术工作者学习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品格与人格风范,在时代奋进的体验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一笔为定”“下笔就是造形”“下笔即创造”的创作观与人文精神紧紧相连,在中国画传承开拓中,创造出丰厚而独特的笔墨语言和画风,呈现出壮阔的创作图景。
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着眼现实主义创作,以及当代水墨研究,在文化与精神的表达中创新笔墨语言,展现诗性的生命意义、现实的丰富内涵、时代的审美体验,以更为开阔广远的视野,展开多元艺术探索。年轻一代美术工作者,艺术语言更趋鲜活、更富独立性。老一辈美术工作者,画风画格朝向更深一层的生命体悟迈进,在不断的自省和进取中,将个体融入社会,从生活感知到形式品评,从心性表达到情感凝聚,从观念转型到深刻领悟传统人文精神,从审美体验到笔墨完善与出新……中国画从多元画风向着时代新境深耕。
宏大的时代主题,催生了一批历史感厚重的主题性创作。唐勇力二次创作的《新中国诞生》,以庄严崇高、朴素温厚的艺术语言,传达出对国家叙事和民族审美的探索。与此同时,许多中国画创作对时代劳动者奋进精神的弘扬,对都市形象的表现,对平凡日常生活的关注,对山乡新村青山绿水的描绘,对气象恢弘的建设工程的刻画,对家国情怀的吟咏……在时代感召中,以多姿多彩的面貌与画风,展现出中国画为时代创造的精神气象。为了建设美好的中华审美家园,美术工作者沉下来,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境界,立足于审美理想,让笔墨与心性在平常生活中褪去繁冗,自然生发,意趣盎然。
唐勇力《新中国诞生》
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为今天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画在不断探索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自觉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时代精神创造,为时代英雄创造,为劳动者的真善美创造,为中华大地的自然之美创造,为平凡幸福的生活创造。
(作者: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