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美术创作中,工业版画是一个独特的类型——它与新中国工业建设同步发展,既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见证并赞美了伟大的时代;也以鲜活的时代气息,促进了新中国版画的现代转型,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经过70年发展,新中国工业版画创作群体星罗棋布,艺术形式丰富多元,这在世界工业发展史和艺术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
图绘工业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家们植根时代生活的土壤,用画笔和刻刀表现火热的工业建设,以崭新的创作姿态、新颖的题材内容、丰富的艺术样式,记录并见证新中国发展之路。
古元是最先推出工业版画的创作者,其1949年作品《鞍山钢铁厂的修复》,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钢铁工业战线恢复生产、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古元 《鞍山钢铁厂的修复》(版画)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版画创作开始聚焦工程项目,反映新中国工业发展新貌,荒烟《汉水大桥工地风景之一》、陈烟桥《建设中的佛子岭水库》、李桦《征服黄河》、洪世清《新安江水电站》等都是优秀之作。而像梁永泰《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李少言《工地就是学校》、武石《最后一根钢梁》等作品,则通过不同角度勾勒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建设自立自强的奋斗图景。到六七十年代,注重展现建设者精神气概的作品大量涌现,像易振生《红日映钢城》、徐甫堡《女车工》、赵宗藻《力量的源泉》、彦涵《炼钢工人》等,皆映照出那个年代工人阶级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说,工业版画创作,始终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步。
在专业版画创作者影响下,全国各地产业工人中的美术爱好者也开始从事工业版画创作。1959年10月,新中国第一个工业版画创作群体“一冶”在武钢成立,随后,大连、塘沽、大庆等地的工业版画创作群体纷纷涌现,他们以工业版画为载体,来展现自己的生产生活、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促使工业版画从专业创作走向大众创作,掀起发展高潮。
与新兴木刻粗犷刚健的风格不同,新中国工业版画以细致写实之风为版画发展开辟出新道路。特别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刻画,也为版画创作增添了新趣。但新中国工业版画依然承续了新兴木刻精神,不论是表现工业建设场景,还是表现火热的工业生活,或者是表现劳动大众,都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伟力,镌刻爱国主义精神,进而陶冶大众。而工人群体创作的工业版画,更充溢着他们内在的精神满足感和理想追求,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来展现工业生活和建设场景,另有一番趣味。工业版画于题材和形式上的创新,可谓中国现代版画史上一项突破性成就。
马力平 石旭 《钢骨铁筋》(版画)
开创多元面貌
改革开放后,工业版画创作既着重表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与硕果,又开始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开创多元面貌。
80年代,群体派版画获得大发展。1983年初,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版画季刊《版画世界》创刊,他们把开展“群体版画工程”作为工作中心,联络的版画群体多达71个,遍布全国各地;编发群体版画选刊59期,大量刊发工业版画作品。80年代中后期,在《版画世界》联系的群体中,一冶、大庆、大港、塘沽、大连、湛江等群体,均以工业版画作品驰誉中外。该刊还设立“群体奖杯”“创作奖杯”“技法奖杯”等,多侧面、全方位推进工业版画的发展和提升。
1989年12月,有大庆、大港、华北油田和新余钢铁公司等版画群体参加的“首届中国工业版画展”在北京举行,再掀工业版画创作高潮。1991年,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成立,相关展览与活动不断,工业版画理论也得到发展。之后,国内各地重新整合工业版画创作力量,纷纷成立“工业版画研究院”,进一步强化了工业版画的创作和研究。
随着时代审美转变和工业版画理论发展,工业版画的创作理念也发生转变,在现实主义创作之外,创作者更注重于艺术本体中开掘,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积极探索画面的形式美、色彩美、构成美与抽象美,作品大量增加,工业版画艺术风貌更加丰富多彩。像张家瑞《造巨轮》、廖有楷《交班》、宋恩厚《油城乐章》、闫军《建设者》等追求构成之美,李建平《飞过时空》、骆文冠《深圳之歌》等深含象征意味,王永惠《赛》、王颂《惜恋》等借鉴汉画像砖风格进行现代审美转化,都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张家瑞《造巨轮》(版画)
这一时期的工业版画不单面貌多元,而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真实记录时代,深度契合时代精神,展现出充沛的生机与活力。
拓展创作内涵
近年来,工业版画在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等大展中频频获奖,并走出国门,多次参与国际展览活动和文化交流,赢得广泛好评。新型工业时代,工业版画在世界各地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随着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展、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全国工业版画研究院年展、中国工业版画新秀展等展览持续举办,《光荣与梦想》工业版画大型画册出版,不同创作群体之间交流不断加深,版画研究逐步深入,极大拓展了工业版画创作的观念层次,丰富了其创作内涵。
新时代,工业版画呈现出新的创作面貌,涌现出大量反映新型工业场景的作品,如数字化工厂、工业互联网、机械智能化等新型工业题材,展现出新时代充满活力的建设图景。同时版种和表现手法也更加多元,甚至向着装置、影像等多媒介领域拓展。一些版画家还通过符号、隐喻等方式思考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变迁轨迹中深层次文化问题,如工业与人类、工业与环境等。这在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中得到清晰体现——从首届“工业叙事”到第二届“工业在场”,再到第三届“工业4.0:转型的力量”,工业版画在叙事性、观念性中不断拓展,凸显时代特征。同时,参展群体从第一届面向工业版画群体,到第二届各大学院及专职艺术家有效介入,再到第三届收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支持,以及后工业美学的出现,可以看到业界关于工业版画创作的思考还在进一步延展。
70年的发展,工业版画用形与色展现版画民族化之美,用力与美寄托人们的光荣与梦想,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支劲旅。新时代,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画种,作为镌刻着新中国建设发展时代印记的艺术形式,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工业版画,将会迸发更大的创新力量。
宋恩厚《油城乐章》(版画)
(作者:李允经,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