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中国美术界最权威、规模最大的展览,自1949年首次举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2届。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将共同举办第13届全国美展。作为5年一届的国家级最高美术展览,全国美展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美术创作发展的整体面貌和最新方向,并成为孕育优秀美术作品的摇篮和推出优秀美术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历年来全国美展中的获奖作品,尤其是青年艺术家的金奖作品一直备受关注。本刊特别约稿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以1949年以来举办的12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为线索,通过回眸这些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艺术语言及背后的故事,审视时代审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回望一代代艺术家在创作上勇攀高峰的历程。
人民和总理(国画) 151×217.5厘米 1979年 周思聪 中国美术馆藏 第五届全国美展
新中国70年人文精神的审美熔铸
——全国美展里的时代画卷
大概在世界艺术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美术展览可以像中国的全国美展这样,将新中国70年的民族崛起、国家兴盛、人民奋进的人文风貌通过各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而获得高度浓缩与审美呈现。当我们翻开每一届全国美展的画册时,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新中国的每个历史阶段,再次以其时作品所聚焦的社会主题、人物形象、山川风物和艺术创作的审美思潮而深切感受到一种涌动的时代风采。
全国美展机制、体例的确立和演进
美术展览既是现代社会展示美术创作成果、推动艺术发展繁荣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艺术的社会效益、把艺术欣赏与社会审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公共审美空间。1949年7月2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开幕。在为庆祝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而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代表们决定在北京东城帅府园国立北平艺专举办艺术作品展览会。这是我们今天所言的第一届全国美展。第一届全国美展既是为文代会召开而举办,更是为迎接新中国诞生而创办,这也意味着此后历届全国美展的举办时间以及举办意义都与重大国庆典礼构成一种呼应关系。当然,全国美展并非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完备机制,甚至前5届展览的时隔都不尽相同,也没有标明届次。
西部年代(油画) 195×250厘米 2004年 骆根兴 中国美术馆藏 第十届全国美展
198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而决定举办的全国美展,是全国美展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届展览。此次展览的筹办,不仅确立了全国美展的基本体例,以5年为一届,作为国庆重大文艺活动中的美术展项,并以此追认了此前的5届全国美展,而且由原来各省举办、北京汇展,从此开始变为以美术门类为展区在诸多城市同时或相继开展、最终以优秀作品汇展北京的全国美展办展模式。尤其是此届美展正值思想解放大潮的关键时期,艺术思潮风云际会,在艺术创作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创新等方面一改此前创作面貌的单一局面,成为中国美术迈向多样多元现当代艺术发展态势的转折点。
就全国美展举办的美术门类来说,也是个渐进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为庆祝文代会召开而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其门类涉及1943年至1949年间的美术作品和文学、戏剧、音乐资料等,而在美术作品中,国画却极为匮乏,仅有25位作者的28件作品。但第二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作品就剧增至214件,这或许表明了新国画进行现实主义“改造”运动而激发出的巨大创造热情。第六届全国美展基本奠定了此后全国美展的美术类别,包括国画、油画、版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水彩、素描、插图、雕塑、漆画、壁画和儿童读物。其中,壁画、漆画是首次作为全国美展的独立门类进行展出。此后,第九届增设了艺术设计和港、澳、台展区;第十一届增设了陶艺、动漫展区;第十二届增设了综合材料绘画、实验艺术展区。可以说,全国美展的每一轮完善与拓展,都被赋予一种历史的使命,其兴衰变迁也无不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隔断扫描、高度浓缩的时代风采
除了1966年至1976年这个特殊历史阶段的全国美展未能纳入全国美展序列,新中国70年的巨大社会变迁都可以从历届全国美展的作品里获得完整的审美诠释。新中国美术的逻辑起点,应当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而创立的新的美术风范,为工农兵服务、为建立新中国服务不仅决定了美术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方向,而且成为新中国美术进行现代性转型的思想内核。因而,第一届全国美展展出作品的创作时段是1943年至1949年间,其接续的正是《讲话》发表之后获得大力发展的年、连、宣、漫等大众美术,以及积极反映现实生活的版画;此后,倡导向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习,大幅度引进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前4届全国美展中最出彩的是大型油画创作,从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吴作人的《齐白石像》到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马常利的《幸福之路》、伍必端与靳尚谊的《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任梦璋与许荣初等的《技术协作》和哈孜·艾买提的《罪恶的审判》等,既反映了中国油画对历史与现实题材的深切关注,也表明了主题性油画创作在宏大场景的铺叙、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特定情节的设计上开始形成的具有中国风貌的写实主义油画特色。
田横五百士(油画) 197×349厘米 1928年—1930年 徐悲鸿 徐悲鸿纪念馆藏 第一届全国美展
齐白石像(油画) 113×86厘米 1954年 吴作人 中国美术馆藏 第二届全国美展
中国画的变革历程在前4届全国美展里清晰可见。从第一届全国美展国画作品稀少,几乎没有山水、花鸟画,到第二届全国美展不仅国画数量大幅提高,还呈现出山水、花鸟进行时代转换的新探索。以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为代表,到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谢瑞阶的《三门峡地质勘探》和刘子久的《为祖国寻找资源》等国画作品,既描写了真山真水,也在这种现实生活的观照下将新中国改造自然的精神风貌凸显而出。这些被称为“新山水画”的作品,体现了时代对中国画变革的审美诉求,也使中国画的这种变革被赋予浓郁的时代色彩。人物画变革的步子则具有跳跃性,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蒋兆和的《小孩与鸽子》、周昌谷的《两个羔羊》、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和方增先的《说红书》等,既体现了新的社会制度建立赋予普通劳动者以文化普及、参与选举的权益,并因此使劳动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而且体现了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方法和中国传统写意水墨进行有机结合而焕发出的巨大艺术创造活力,这些作品所呈现的领袖与人民的时代风采也高度熔铸了中国人物画艺术语言的变革与探索。
祖孙四代(国画) 130×100厘米 1962年 刘文西 中国美术馆藏 第四届全国美展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的精神变迁,尤其能够通过全国美展中对农民工、对都市青年形象的塑造得到直观解读。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的詹建俊的作品《潮》,其对青年农民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思想解放的时代大潮对中国乡村的唤醒。第八届郑艺的《走近永恒》、第九届王宏剑的《阳关三叠》、第十届忻东旺的《早点》和第十一届李节平的《小夫妻》、李传真的《工棚》等,早已成为改革开放中国美术的经典。这些作品中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打工并成为城市新兴一族的描绘,也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与此相应,陈治与武欣的《零点》、张雅君的《知》、彭伟的《而立之年》和毛冬华的《多云转晴》等则以现代都市和都市青年形象为焦点,这些作品传递出来的,既有读书与打工的艰辛、拼搏,更有对都市青年积极投身新时代国家建设所激发出来的奋斗精神的发掘。这些画作不再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情节性叙事为特征,而是注重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描写,这种回到原生形象捕捉的表述也深刻折射了当代艺术思潮的新变。
知(中国画) 146×185厘米 张雅君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而立之年(版画) 120×80厘米 彭伟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建构中国当代美术史价值体系
伴随新中国诞生而创建的全国美展,与共和国相行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已举办的12届全国美展不只是这70年中国社会巨变的人文精神审美之旅,更是对中国当代美术审美理念的探寻和价值体系的构建。这12届全国美展所凸显的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的主题,就是在建立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表现人民形象,以及如何让人民真正享有审美教育与审美判断的权益。围绕这一现代性命题的展开,也便生成了艺术的现实性转向与艺术的大众化探索。在前4届全国美展中所凸显出的主题性创作,就是引进建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而对情节性绘画的中国化再创,尤其是这种现实主义思想被运用于中国画创作时而进行的“改良”“改造”与“融合”,则更深刻地体现了对传统文人画进行现实性转向的艺术变革。那些从历届全国美展中沉淀出来的,在今天看来已被称之为时代经典的画作,无不因具有这种变革精神并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其时劳动人民的形象而成为一种历史的审美记忆。
显然,贯穿这12届全国美展的现代性转型的审美内核是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如果说,前5届全国美展的现实主义创作较集中地体现在写实性的表现方法,那么,从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则打破了这种局面,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表现方法区分开来,从而使新时期以来的美术创作呈现出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干,而以写实、象征、表现、抽象和意象等多种表现方法相并存的多元艺术格局。这里既有新古典主义典范靳尚谊的《瞿秋白》、杨飞云的《唤起记忆的歌》,也有象征主义探索的杨力舟与王迎春的《太行铁壁》、邢庆仁的《玫瑰色回忆》和冷军的《红五星》;既有表现性代表赵培智的《来自高原的祈福》、陈树东的《一九四九》,也有抽象性名作邱汉桥的《世纪魂》、周长江的《互补系列》和金京华的《脉》,甚至当代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和综合材料等,也都被纳入全国美展的表现类型。可见,从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所完善的现代性价值观念中,已部分包含了当代艺术的思想,使全国美展的审美价值体系有了更加宽阔的覆盖面。这既凸显出中国美术以现实主义和架上艺术为主流的中国特色,也相对拓宽了与欧美流行的当代艺术相行的价值认同。这其中体现的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观,既有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艺术传统并进行创新性发展的变革理念,也有勇于借鉴一切外来艺术而立足本土、为我所用的创造性转化的思想方法。
太行铁壁(国画) 178×190厘米 1984年 王迎春 杨力舟 中国美术馆藏 第六届全国美展
相比于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日本帝展,中国的全国美展更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它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为这个已经崛起的国家与人民熔铸精神史诗,为这个民族悠久的艺术史谱写崭新的时代篇章;另一方面则是从不固步自封、盲目自大,勇于也善于汲取人类一切优秀艺术的养分并化为自己的文化血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收获在即,大幕将启,人们期待目睹的将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审美精神熔铸。
(作者:尚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