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毛冬华的水墨艺术(冯远)

2018-11-2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冯远 收藏

《邬达克故居》 纸本水墨 68×68cm 

  以水墨语言表现都市景观,并巧妙地通过玻璃幕墙之“镜”折射现代上海的国际性标识形象,新颖独特又简洁鲜明,视觉样式颇具现代形式感,因而,毛冬华的绘画声誉鹊起并引起海内外关注。

《窗里窗外》 纸本水墨 120×120cm 

  作为生长在上海的画家,毛冬华始终关注着上海这座城市。中西交融、古今映照的城市文化和景观为她提供了创作的素材,更催生了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在她的笔下,现代化的玻璃幕墙、高楼大厦,欧式建筑,老上海的石库门、古建筑,旧时上海人生活中常见的器物家什,无不以淡淡的水墨晕染积淀而出,以女性特有的温婉细腻诉说着她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以及文化上的思考和感悟。

  紫禁清影(国画) 直径203厘米 2018年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建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拔地而起,改变着中国的景观样貌,改变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也改变着文化艺术的具体形态。在中国画领域,传统水墨表现当代题材正当其时。但水墨的当代化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要借题材改变之机,梳理和重构传统水墨语言,在呈现上则与传统图式拉开距离,使其以全新的形态出现,既适于表现当代人的视觉体验,又具备国画笔墨的本质特征。多年来,毛冬华的创作和思考就是在这样一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毛冬华的绘画中,我们不难看出她的彷徨、沉思、坚守乃至迁想妙得。她的绘画是传统文脉的延续,在简洁的当代外表下是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观海望京——毛冬华水墨作品展”,是毛冬华第一次集中地将她的没骨语言运用于表现京沪这两座具有截然不同文化性格的都市,挑战和未知不可避免。于是,她的语言系统也必然面临着进一步的升级扩容。我们期待着她的发挥,期待在她新的创作中看到新的可能,这不仅对她个人的绘画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将再一次证明中国水墨画的无限可能性和强大生命力。

 

  (作者: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雪霁韵有致 九峰独往还(冯远)

  追记历史瞬间的艺术图像(冯远)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