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世界遗产广西花山岩画:花山一朝为君知

2016-07-20 阅读: 来源:人文之光 作者: 收藏

图为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中新网)

  7月15日,正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9处世界遗产。

  这一天对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来说意义非凡。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花山不再仅仅是壮族先民的遗迹,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意味着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实现了“零的突破”。

“世界上最大的岩画画板”,至今仍有很多未解之谜

  “青山环碧水,岩画面台地”。沿着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一路顺流而下,峰峦叠嶂的青山、碧波荡漾的绿水、平坦开阔的台地,以及灰黄色悬崖绝壁上醒目的赭红色岩画,共同构成了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骆越人就在这块“世界上最大的岩画画板”上绘制出了诡秘而恢弘的祭祀文明。

  目前,左江流域已发现的岩画点有89个、300组,图像总数约为5000多个。其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38个岩画点自明江上游的珠山岩画始,沿江连续分布至左江中下游的万人洞山岩画止,途经宁明、龙州、江州、扶绥三县一区,河段长约105公里。

  对在花山工作了25年的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来说,花山岩画上的每一个人物、动物、器具,他都了然于胸。“从这里看上去,就能看到一个正身的人像。这是左江花山岩画中最大一个人像,高3.58米。你看他身配环手刀,手拿扁型短剑,脚下有一只凶猛的动物,我们推测,这应该是部落首领。”朱秋平如数家珍,“顺着这个首领往右看,右边两人之间有一组器物,这是一组羊角钮钟,对我们断代很有帮助,因为它是从战国到汉代使用的一种敲打乐器。”

  左江花山岩画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蹲式人形”。这种两手上举、两腿半蹲的人物形象在岩画中不断重复而又形态各异,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朱秋平介绍:“这种蹲式人型,可能与青蛙崇拜相关。青蛙是壮族先民的图腾,可以保佑丰收、子孙满堂。”

  在临江的悬崖上,在最高距离水面60米的绝壁上,岩画当时是怎样画上去的?“有人说是搭支架上去的,也有人说是从崖顶吊绳子下来的。”朱秋平说:“这至今仍是个谜。如果说是搭架子,我们在岩画保护的时候也搭过,非常困难,2000多年前几乎不可能完成。如果说是吊绳子,这些岩壁大多是负倾角,从崖顶垂直下来,距离崖壁还有15到20米,根本没办法作画。”除此之外,岩画是什么时间创作的,岩画反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花山岩画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

“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申报本身就是一次全面的保护

  对于当地壮族百姓来说,花山岩画是神明般的存在,“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古人的种种记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花山的神秘色彩。“花山是用来祭拜的,我们当地人连放牛砍柴都不敢靠近,更别说去破坏了。”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村民陆焕明说。正是这份敬畏之心,让左江花山岩画2000多年来基本未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

  此外,大部分岩画色泽鲜艳、赭红如初,也得益于先民的智慧。广西申遗办专家办公室副主任蓝日勇介绍说:“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作画所用颜料为赤铁矿与植物汁液的混合溶液,不仅色泽光鲜,而且涂抹之后能够在图像表层形成一层草酸钙硬膜,硬度比岩石还高,具有很好的耐酸碱性和耐光性。”

  但花山岩画毕竟经历了几千年的日晒雨淋,加之广西左江流域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所以岩面鳞变剥落、裂隙渗水等自然原因成为危害岩画保存的主要凶手。

  “岩画的保护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由于地理条件、技术手段的限制,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蓝日勇说:“不过,随着申遗工作的展开,针对岩画岩体开裂问题,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气象环境监测、岩体裂隙发育监测,并首次将天然水硬性石灰材料用于岩壁加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在网络监测、人员巡视、实时预警等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已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日常监测机制。”

  除岩画本体之外,作为整体文化景观的构成部分,花山周边的河流、台地等综合环境的整治也是一项大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顾航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一系列要求,比如申报区范围水域内不准网箱养鱼,村庄房屋层高不能超过8米。我们本来觉得这些都很难完成,没想到当地村民却非常理解、积极配合。他们说,‘如果花山申遗成功,我们每个壮族人都会感到自豪。’”

“花山文化四方传”,广西从此又多一张文化名片

  壮族文化的传承仅靠花山岩画还不够。“现在的壮族文化,很多都是一脉单传,亟须普及和发扬。”顾航说:“要让像三月三、开春节、祭祖节、抢花炮、打糍粑、唱山歌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一方面要靠传承人群体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实现文明的‘活态化’发展。”

  “明江暗竹长清澈,木棉花开红满天,花山骆越祖文化,美名远扬四方传。”宁明县山歌协会主席甘绍耿的一曲山歌将壮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说:“现在村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不过随着非遗培训、观光农业、文化旅游的兴起,年轻人也开始慢慢回流。”

  在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制糖、酿酒、糍粑等传统手工作坊已经做好了迎接八方来客的准备。村民马汉荣说:“我用传统手工方式熬红糖,每天的产量大约300斤,有些当天就卖出去了。我想,申遗成功了,来旅游的人一定更多,到时候我就办个农家乐,养些土鸡土鸭,多挣点钱,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今后,广西除了亮丽山水之外,又多一张文化名片。”崇左市市长孙大光说:“目前,我们正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修旧如旧’式地修复,打造陆路、水路双重旅游路线,将岩画点合理分区、分散游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将旅游业打造成崇左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文/丁雅诵)

编辑后记:就在左江花山岩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两天后,7月17日,第四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湖北神农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50个。

       延伸阅读:

       中国神农架与花山岩画成功申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