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评论>正文

曹文武篆刻漫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瑞田)

2020-05-2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瑞田 收藏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曹文武篆刻漫评

曹文武《有好都能乐此生(附边款)》

  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到与曹文武在哈尔滨的见面。好几年了,记得曹文武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面相温和,彬彬有礼,谈到他的篆刻和书法,还有点腼腆。彼时,他是取得一定创作成绩的篆刻家,加入了西泠印社,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学习热情高、创作势头猛,看似波澜不惊,胸怀远大理想。

  我拜读了曹文武很多篆刻、书法作品,就想为他的篆刻创作写一篇文章,理由呢,就是想为他的篆刻创作写一篇文章。我喜欢。

  我们是喝一条江水长大的,我的家乡吉林市在松花江上游,他住哈尔滨,在松花江中游,一条江连接起来的是共同的四季和共同的生活感受,沟通起来就难分彼此了。尽管许多年未见,有发达的资讯和网络平台,得以拜读他的篆刻新作,也清楚他的往来。于是,有了说说曹文武的想法。

  读他的篆刻作品,我必须说:他很有才。他熟知篆刻史,对不同时代篆刻家的创作风格特别了解,他临刻了秦汉以来的优秀篆刻作品,一刀刀入石,开启了对一个艺术领域的全新认识。一个字的来由,一道刀痕的轻重,一幅印面的冷暖,成为他判断他人作品和自己作品的依据。由细节入手,他看到了篆刻艺术的全部。因此,他没有在一种风格中驻足,也许他知道一方好的篆刻需要多种刀法,对篆刻艺术的全面领会,需要对不同流派的熟知和把握。对曹文武来讲,奏刀治印、探索创新,基于一部篆刻史。从这一点来说,曹文武有“野心”。

  曹文武的篆刻观念很清晰。

  与书法艺术相比,篆刻的限制性很大。首先,可供篆刻家作业的面积有局限,辅以刀石相交,只能小心翼翼,不允许恣意张扬。同时,有局限的印面又藏着大千世界,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任凭篆刻家生命情感的驰骋。悖论,也是和谐,篆刻创作也成了哲学问题。曹文武埋头创作,没有高谈阔论,他的语言是刀,他的话筒是石,他对篆刻艺术的全部认知就在刀与石之间。

  他的心中装下了一部篆刻史,他对篆刻的理解自然、开阔、全面。因此,读曹文武的篆刻作品,可以领略篆刻艺术的真正魅力。

  曹文武的篆刻作品让我感受到篆刻美的苍茫、静谧,沉稳、抒情,细致、放达。其实,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他的刀痕,切入了正脉。篆刻依据古文字——篆字,我们的现实生活离篆字远了,不过,精神的需求却迫切。汉代以来,我们有了简便的字体,好识别、好使用。但是,我们没有遗忘篆字之美,它依旧装饰着中国人的生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篆刻。结构繁杂,左右、上下呼应,直线、曲线交替运行的篆字,就是一个城市,就是一座房子,就是一个人。它们比例适中,胖瘦适度,象形或会意,引领我们对陌生世界的认知,揭示自然与精神的真髓。篆刻家要挖掘出篆字独有的精神力量,面对层峦叠嶂的笔画,遥相呼应的穿插,用手中的笔和刀做出判断。判断的高下,就是篆刻作品的高下。

  曹文武的篆刻作品《窦庠〈醉中赠符载〉》我百读不厌。这是一方细朱文印,构思谨严,手法细腻,创作难度之大、所耗功力之多,一目了然。这是需要百分之百的作业准度、绝对的耐心、高超的驾驭能力以及决定这方作品成败的自信。沉默的曹文武,拥有这些品质,因此成功完成了这方作品的创作。我有这方作品的印摹,夜色阑珊时会细细看去。城市的烟火难免浮躁,看到这幅作品,心旷神怡。唐代窦庠的七绝也是我熟读的诗篇:“白社会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窦庠与符载的送别诗,感情真挚,抒发远大理想。27个篆字,线质温润,一个字的个体结构和27个字的整体结构,前后摇曳,情景交融,美观大方。刀法的果断与轻柔,情感的抒发与情绪的把控,聚焦在方正的印面,意趣悠长。

  曹文武长于多字印,他的代表作品《西泠印社记》,567字,《王安石〈桂枝香〉》《心经》等,多达百字以上,创作风格与创作手法,与《窦庠〈醉中赠符载〉》如出一辙。只是体量更多,难度更大,对曹文武的要求更高。

窦庠《醉中赠符载》 曹文武

释文:白社会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曹文武对细朱文印的创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但是,他不满足在一种风格样式上深耕细作,努力打开边界,放眼完整的篆刻世界。这一眼望去,自然看到了远处,看到了深处。

  曹文武的“写意印”也是可圈可点的。《波若》深契我心,两个字,上下起伏,灵动浪漫,随意瞥去,想象开阔。与细朱文印相比,刀法松弛了,不去求工,在形散而神不散上做文章,给予我们的依然是中规中矩的艺术享受。《有好都能乐此生》《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笔意酣畅,刀法娴熟,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大漠孤烟的视觉感,张弛有度的艺术性,扑面而来。

  我是很少能被篆刻作品感动的人,读曹文武的篆刻作品,情感有了起伏,也许这就是审美的冲动。

 

  (作者:张瑞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林涛书法漫议:笔墨之间涌动的生命光热(张瑞田)

  从“文墨同辉”到“我书我心”(张瑞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