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评论>正文

杨华的书法艺术:端严大气 圆融自有(赵炳鑫)

2020-05-26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赵炳鑫 收藏

端严大气 圆融自有

——评杨华的书法艺术

  杨华对楷书情有独钟,他以欧楷为根基,兼收并蓄,颇有收获。与此同时,他还兼修篆刻与绘画,亦均有不俗表现。他将唐人的正书修炼到雄浑方正,将篆刻修炼到精致古拙,将绘画修炼到清新自然,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在宁夏的书法艺术群体中,杨华以其带有标识性的楷书斩获了一系列重大奖项,其作品20余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枝灿烂之花。考察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不难发现,它是伴随着中华汉字古老悠久的历史而变化发展的。作为一门古老的线条艺术,书法以其独特的人文意韵展示着光彩夺目的魅力。书法艺术的传统如同巨浪飞卷后形成的巨大漩涡,以其强大的吸附性让痴迷于它的人们沉醉其间。杨华对书法艺术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和认识。他崇尚经典,师宗先贤,脚踏实地,继承出新,力求通过精微的阅读和书写贴近那些古代优秀的书法家,力求从他们的书法文字中把握这一古老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要义,力求把书法的技法与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相融合,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心怀敬畏应该是每一位学书者应有的态度,杨华也不例外。他说,对经典是必须要致敬的。如果不老老实实地读帖、认认真真地临帖,不虚心向古人学习,就无法“入其内,出其外”,就不可能化古为今、有所创新。只有遵法古人、求其精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继承,创作的书法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浮萍、无源之渠沟。因此,杨华对中国古代经典碑帖下功夫常临不辍,达到几近痴迷的程度。他从浩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中获取创作的灵感,更加明白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抵近艺术的自由王国。他虚心向前辈求教,曾受教于康殷、张有清、卢中南、赵熊等书法家,并得到过启功、孙其峰、刘江、王伯敏、杨鲁安、韩天衡、吴善璋等指点和勉励,受益匪浅。

  风格是一个书法家成熟的标志,是其性情学养的自然流露。而风格的形成,又是一个书法家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钻研的结果。杨华书法取楷书为是,兼修篆书。在楷书诸流中,他钟情于欧阳询,几十年来潜心临写各种欧阳询的碑帖,兼收颜褚的意味,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即万物皆数,数在物之先,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模仿数,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在这里,数的根本属性就是“和谐”。杨华把这一理念贯穿于他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做到审美的和谐,以和谐统摄全局。他的书法作品有一种和谐之美,书法形象、精神和思想实现了有机统一。他认为:“失去了这种能够感动人于字外的和谐,汉字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了。”

  杨华恪守传统书法的艺术法则,讲求运笔和结体,追求法度之谨严、境界之卓越。他的书写状态不激不厉、从容不迫、沉静平和,每秉笔必在圆正、凝神静虑,平正中见险绝,由此形成的整体风格既超然物外,又从容不迫。杨华的篆书在古朴沉静之中不失典雅庄重,楷书雍容大度、笔势内敛。他不跟风、不取巧,能够别开一径,以欧阳询为宗,又融颜真卿沉雄静远、宽严敦厚之风骨。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他广涉博取、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端严大气、圆融自有的独特面貌和风格。特别是他的大字书法,气势雄宏,凛然不可冒犯,于法度之中又出其法度之外,于守正之中见开合变化,于端严厚重之中见正大气象。其运笔中侧并施、锋芒潜藏,结字宽绰开阔、张弛有度,线质浑圆、沉实肥腴,墨色丰富、燥润相间,敦实厚重,雄健大方,于宗法之中倾注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理想。然而,越是取得成绩后,杨华越是对自己不满,因此更加勤奋努力。他深研古法,不断探索,细心琢磨和领悟,在艺术追求上的苦心经营和坚执诚守,使其学有所获、更上层楼。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杨华在注重整体和谐的同时,还不断从魏晋小楷、南北朝碑帖以及唐人楷书元素中汲取营养,在技法上求得完美,注重笔法多变和藏露并用,又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使其面貌出新、平易近人。

  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它往往被看成是自我的表现,讲求的是一种自然与心灵、艺术与情操、人生之境遇等方面的融会贯通。书法艺术的语言表达,不但考验着书写者技法训练的功力,同时也表露出书法家的思想意识、品德修养、创作理念和人生态度。汉代扬雄便有“书乃心画”之说,余以为“字如其人”在书法上更具典型性。书法是一种审美的艺术,这种审美如果仅仅是个人小趣味,那肯定不会成为受众如此之广的一种文化现象。正因为它有坚实的审美价值基础,才被我们这个民族世代相传。正因为在它背后有一个长长的谱系,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心灵映照、神交已久,才熔铸为这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成为共同的艺术审美追求。杨华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对书法艺术的实践,让我看到了他对自己“内在性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艺无止境,愿杨华继续努力,坚持追求的恒久与耐心,不断攀登“无我之境”的艺术高峰。

 

  (作者:赵炳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王振勋书法印象:守正出新 循真至性(赵炳鑫)

  秦腔表演艺术家陈淑玲:梨园再现“山花”红(赵炳鑫)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