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评论>正文

陈振濂:傅山的“宁拙毋巧”书法观

2016-11-14 阅读: 来源:搜狐首页 作者: 收藏

  傅山(1606年-1684年),初名鼎臣,原字青竹,后改青主,山西太原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奇峰,被称为“清初六大师”,同时代人评价他“学究天人,道兼仙释”,“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在书法绘画艺术甚至医学方面也有非凡的造诣。

  很难说清楚傅山是个创作家的形象,还是理论家的形象,此公的出现我以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创作上是将明代积弱一扫而空,而他在理论上又以独力扭转了中国书法史沿袭日久的审美定势.没有他的奔走呐喊,真不知清代书法会怎么办。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又并不以书法自炫.傅山是个医生,有名的“傅青主女科”在医学史上有突出地位;他还是个孤臣孽子,誓死不食清禄。此外,作为哲学家,他对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影响独多,这是一个综合多元的历史人物。对于他的任何书法见解,我们都不应持随便的态度。

  傅山的狂草重真性情,强调气势,与明代大草如徐渭、王铎等稍相接近但在磅礴大气上更胜之。盘龙舞虺的线条缠绕给我们的印象是强有力的壮美格调,精心计算的空间被一泻千里的洪流所冲决。如果说王铎的理性是对徐渭的反叛,那么傅山是否定之否定—但不是回复到徐渭的格调:徐渭注重散形。傅山追求连贯。两者的区别仍然是一目了然的。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作为傅山的书法美学 观,可谓是扫荡元明书法的偏狭精巧趣味而走向更广博的境界。怪不得他对赵松雪愤愤不己,屡加指摘,在“丑”“拙”的标准下看赵孟顺的轻歌曼舞,自然不会尽 如人意。其间的对比,有如燕赵侠客的剽悍气质去看秦淮河畔的缠绵情调:前者不屑于忸怩作小儿女态,后者则手足无措不知所对。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作为傅山的书法美学观,可谓是扫荡元明书法的偏狭精巧趣味而走向更广博的境界。怪不得他对赵松雪愤愤不己,屡加指摘,在“丑”“拙”的标准下看赵孟顺的轻歌曼舞,自然不会尽如人意。其间的对比,有如燕赵侠客的剽悍气质去看秦淮河畔的缠绵情调:前者不屑于忸怩作小儿女态,后者则手足无措不知所对。

  傅山晚年草书作品欣赏

《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

绫本 201cm×51cm×4

  陈振濂,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1956年2月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承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先生。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等。

  附:傅山的宁拙毋巧

  两千年前的老子,有“大巧若拙”一说。貌非实是,即是先秦美学的一个充满辩证 法的论述。三百年前的傅山,发展了老子学说,在书法理论上公然提出了他的审美标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作这样的宣言是 要有点胆量的。巧、精,巧也;媚,娟秀也;轻滑,飘逸洒脱之极也;安排,刻意经营不少马虎也。现在傅山来了个全面否定,提出了他的丑、拙之美的标准,意义 何在?未必是言如其人,以傅山一个清癯黑瘦的干老头儿,整天行医按脉,风尘仆仆,本无媚巧之处,而又骨骾刚正,嫉恶如仇、毫不轻滑,故出此言以示己志乎?

  好像是,但又不仅仅是。傅山此言所展示的,不仅是他个人志趣的好恶,而确实是一种有价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观念。长期以来,这种观念或明或暗地一直在左右着艺术历史的进程。

  巧之极则流于雕饰,雕饰之美,镂金错采而乏自然天 趣,其最终则是雕琢与做作,是为一弊。媚之极则伤于弱,细腻甜熟,表面浮滑而骨子圆俗,气格卑下。傅山生于明末清初,正当康熙、乾隆崇尚赵孟颊、董其昌, 蹇怯局促,无法自振,并构成馆阁体书风之时,他的拙丑之论,肯定是有感而发的。他追求博大、恢宏,肆张、奇崛、拙重、庄严的意趣;追求外表不浮美的“漂 亮”,但内在则深沉厚重的美学境界,都是在时风笼罩下自出新意的反叛举动。同时,所谓的巧与拙,丑与媚之间的区别,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两种不同趣味的平行 比较,事实上,这是一种表与内在、单一与博大、天趣自然与矫揉造作之间的对比。通过这种比较,我们真正了解了傅山其人其观念的份量。

  宁拙毋巧.并非真拙,傅山并不欣赏拙劣。“石鼓与峄山.领略丑中妍”,证明傅山是很细心的,他很善于去寻找丑中的“妍”,但这是一 种真正的艺术的妍,而不是市井气十足的某些月份牌式的妍媚甜俗。至于行笔生疏拙劣,不知书法为何物的那种外行的拙,则本不在其论。“今所行圣林《梁鹄碑》 如墼模中物,绝无风味,可厌之甚。,’(傅山《霜红龛集》卷27《杂记》)这风味之说,正是艺术的丑中所包含的妍。不合于此而强说拙,傅山是不屑一顾的。

  从三代钟鸣鼎食的先民气度,到秦汉丰碑巨额的荦荦 大端,唐宋以降,随着书法艺术意识的日益明确,也确实给书法创作的天机盎然不事修饰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元明,这种影响更其明显,傅山的“宁拙毋 巧”,从表面上看是力纠此偏,为清代重倡碑学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而从欣赏角度论,则是提供了民族审美传统精粹的著名论断,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才认为他 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陈振濂,书法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傅山书画精品展在京展出,我来添尔一峰青

  陈振濂:中国文艺需要怎样的“评论家”

  创新性探索书法篆刻评论的发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