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摄影评论>正文

现实主义视域下的摄影艺术

2018-03-02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森正 收藏

现实主义视域下的摄影艺术

——北京摄影艺术协会副主席、摄影家李春龙的农民工群像

  2015年3月17日摄于南宁白云路,刚进城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农民 李春龙 摄

  高耸的大楼上,一个钢筋工在奋力地拧着螺母,他手扶铁架,小心翼翼;工地旁的小吃摊前,一群建筑工人在吃饭,难得的闲暇时光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疲倦,灿烂的笑容挂在了脸上;狭窄的宿舍内,几个工厂工人聚在一起看着电脑,广袤的互联网世界里,他们也是其中一员……

  5年时间,辗转于南北多地,北京摄影艺术协会副主席、摄影家李春龙用镜头记录着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呈现这一群体最真实的际遇,讲述属于他们的动人故事。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和研究生院共同举办的“农民工兄弟——李春龙专题摄影展”和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引发了人们对农民工群体的进一步思考。李春龙表示:“农民工群体在当下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应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让全社会看到他们、看懂他们,继而去关爱他们。 ”

        聚焦改革大潮中的“他们”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的一支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他们分布在基层建设的各行各业中,为城市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个来自于乡村、人数庞大、聚散不定的群体,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用自己的汗水,维护着城市每日的正常运行。他们的社会身份是“农” ,做的却是“工”的活计,欲融入城市而不得,欲反转回乡又不愿。在试图跨越城乡、工农界限之中,他们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就凸显出来了,这种特殊性值得被艺术家所记录、所书写。

  “我第一次有意向去以农民工群体为拍摄题材是在2012年,那时候在广西休假,恰巧有一个特殊的机遇让我了解了一批当地农民工的情况,我也就萌生了以他们为题材的念头。在与友人讨论、分析过后,我们都认为这一群体是在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这一题材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李春龙谈到,他查找相关资料、翻看相关作品、制定具体计划,并开始逐步进入各个工地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农民工兄弟们。

  李春龙之前的创作题材多以自然景物为主,而农民工这一题材的主体是人,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尤其他们对镜头的“畏惧”会让拍摄难度大大增加。 “景物是静态的,而人是动态的,况且在有效的拍摄时间内他们大多在工作,甚至有些工作的难度大大加深了拍摄的难度,因此跟他们建立一种熟悉感至关重要。 ”李春龙说。为了更透彻地感知拍摄对象,李春龙先与这些农民工进行对话,从简单问候到深度聊天,从唠家常到聆听他们的倾诉,从不熟悉到成为朋友,他以一个最亲切和平等的视角来看这些农民工,在建立了一定的“关系”之后,便开始用镜头聚焦这一庞大群体的生活日常。

2013年11月16日摄于南宁新城工地,钢筋工人 李春龙 摄

        用现实主义呈现生活之真

  为了表现人物之真,李春龙坚持用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力求在他们最原本的生活状态中捕捉有价值的镜头。因此,在其作品的场景选择上也追求朴实和真切。烟尘满布的工地、寂静无人的街道、狭窄拥挤的宿舍、喧闹嘈杂的候车室……在农民工生活最实际的场景中,他寻找着感人的画面。“农民工题材是现实性题材,真实性对我的作品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农民工来说,在他们在工作、赶车、聊天、带孩子等时刻,往往能让人看到他们最真实的力量。因此,我选择的场景都离他们非常近,甚至没有距离,要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去完成创作,甚至让他们感到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李春龙说。

  像创作小说一样,好的摄影作品也需要塑造典型,需要摄影家在生活之真的基础上追求艺术之真。在拍摄时,李春龙在选择典型对象的基础上,从真实而又典型的细节入手,力图以小见大。“我常常和我的拍摄对象达成一种熟知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上,我才更能把握他们的生活细节,而于细节处,最能见‘山高水深’ 。 ”李春龙说。在拍摄《分享》时,他特意选取了四个青年农民工在边洗脚边共看手机的画面,他们拥挤在一张床上,笑容满面,在忙碌之余的闲暇时刻,相互分享,过着朴素而简单的打工生活;在《留守儿童(四) 》中,一个小女孩怀抱着年幼的弟弟,旁边的炭火上烧着滚烫的水,她若有所思,不知是否在思念远方的爸爸妈妈……在这些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中,他完成了一幅幅经典的作品。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下,他还追求作品的审美性,希望通过各种摄影的表现方法让作品有形式美,而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更加凸显出了作品的真实性力量。在构图上,他常常选用对比的视角, 《置身“事”外》中,在一片繁华的街市前,女工手推小推车和旁边的小轿车形成鲜明对比,她仿佛不是这个“世界”的人; 《扶墙的女工》里,刷墙的女工一丝不苟地刷着墙,其影子在灯的照射下在墙上不断拉长,“渺小”与“博大”一同出现在画面中。同时,在色彩上,他坚持用黑白原色,正如中国摄协顾问、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著名摄影家朱宪民所说,李春龙用黑白影调非常细腻,透视深刻,除去色彩的纷扰并突出了精髓,让人一眼便进入他营造的氛围。正是通过这些手法,他的作品把生活之真,最艺术性地表现了出来。

        摄影家要有人文关怀

  农民工这个群体被很多人书写着,在小说、戏剧、诗歌、绘画等中都有表现。农民工的喜怒哀乐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时代的缩影,通过艺术作品更能传递出他们的生活之酸甜苦辣,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我刚开始拍摄的时候,并没有想太深入,只是想着这个题材很特殊。但随着跟他们交往的日益增多,我被他们身上的乐观、积极、朴实、勤劳的精神感动,因此,便更想通过我的摄影作品让全世界重新认知他们。其实,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脆弱和悲观,反而有种强大的生命力。 ”李春龙表示。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摄影能更加直接地展现农民工群像,也更方便传播,无论是《农民工》摄影集的出版,还是“农民工兄弟——李春龙专题摄影展”的举办,李春龙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把来自于农民工兄弟的感动给传递出去。

  “艺术能直达人心,可以传递真善美,因此,艺术家都应该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其作品才更加有力量,有风骨,也更有意义。 ”李春龙说。作为一个摄影家,李春龙饱含着对农民工兄弟的热情以及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奔波于各个工地之间,把创造艺术的过程也当作传递价值的过程。正如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胡颖表示,“农民工”专题摄影表现出了李春龙较高的艺术水准,也显现出了他的社会责任、社会担当和才情修养。

延伸阅读:

中国摄影:新时代有新担当与新作为

用镜头观察社会变迁:近代中国摄影师群体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