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吴宗锡评弹文集》:深入浅出 博观约取

2019-05-1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蒋慧明 收藏

  吾辈生之晚矣,无缘亲临现场得见诸多评弹大家的弹唱风采,纵使有音频视频资料可以反复聆赏,毕竟少了些在场感。作为理论研究者,自然格外关注与之相关的所有文献资料,尤其是相关的艺术评论文章。近日,有幸得到评弹界老前辈吴宗锡老先生签赠的《吴宗锡评弹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一套,如获至宝,赶紧拜读再三,感触颇多。

  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这两个南方曲种,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向来被约定俗成地概称为苏州评弹。发端于中国苏州的评弹艺术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上海以来,在曲目传承、流派形成以及说表弹唱技艺诸方面,都别开生面,蔚为大观。

  曾多年担任上海市评弹团团长的吴宗锡老先生,一生结伴评弹艺术,被誉为“新中国评弹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功莫大焉。从《怎样欣赏评弹》(1957年)到《评弹艺术浅谈》《评弹散论》(1981年),再到《听书谈艺集》(2000年)、《评弹谈综》(2004年)、《走进评弹》(2010年)、《絃内絃外》(2012年)等专著,再加上散见于各报刊的有关评弹的理论评论文章,吴宗锡一直心系评弹,笔耕不辍,成果斐然。此番《文集》的正式出版,绝不仅仅只是吴宗锡个人学术成果的简单总结,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也印证了新中国评弹发展繁荣的轨迹和开拓、建设的诸多经验总结,尤其在当前全社会关注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下,对于评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也因此,对于促成此书出版的机构、单位及热心人士由衷地表示敬意。

《吴宗锡评弹文集》出版座谈会

  笔者虽然涉足曲艺理论研究已逾二十年,不过面对拥有数百个曲种之多的传统曲艺这座富矿,常常深感自己的空白与不足。捧读这本百万余字的《文集》,便格外折服于吴宗锡对评弹艺术理论思考之久,落笔之准,钻研之深,确实获益良多。

  《文集》的序言部分,夏锦乾先生从时代性、建构性、实践性三个方面,对吴宗锡的评弹理论做了精辟的概括;而书后附录的由任天先生撰写的《吴宗锡评弹观述评》一文,则结合吴宗锡的文章详细论述了其评弹观所涉及的关于评弹艺术的本质、渊源、规律等基本观点,以及对于评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鉴赏的基本理论等,提纲挈领,中肯客观。无疑,上述两篇解读式的文章既有助于我们学习了解吴宗锡的评弹理论,更有助于我们深入领悟评弹艺术本身的魅力。

  而就我个人而言,有感于当前曲艺理论研究的现状,在展读《文集》的过程中亦不免有所思考。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曲艺是一门大众艺术,常以“老百姓喜闻乐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等称之,然而,在曲艺理论研究方面,它又实实在在只能被划归到小众范围。一方面,其通俗易懂的形式和内容易于被群众接受和喜爱,但另一方面,正因其通俗易懂,曲艺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包括文化内涵,往往很容易被人忽视。乃至在学术界,对曲艺理论的偏见和漠视亦长期客观存在。因此,《文集》的出版好比给始终薄弱的曲艺理论殿堂垒砌了一块厚重的基石,助后学之人在此基础上再勉力攀登。正是有了吴宗锡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一批前辈们的拓荒,我们的曲艺理论建设才多少有了些像样的家底。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前辈们扎实的文史修养,贴近现实的评论,敢于直言的学风,格外值得我们后辈效仿。

  就这套《文集》而言,笔者认为,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吴老这种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博观约取的研究方法和态度,最为令人称道。

  正如吴宗锡本人所说的那样:“……先有实践,才有概念,概念是在实践的后面”。伴生于曲艺实践而存在的曲艺理论,从来不应该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或者喋喋不休的自说自话,而应该是有理有据、入情入理的归纳与总结,概括与提升。《文集》中收录的170余篇文章,鲜有宏篇大论,多是有的放矢言简意赅,显然,是与评弹人数十年的朝夕相处,以及对书台上下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才有了作者笔下言之有物、切中肯綮、要言不烦的评析,但文字的轻松易读背后却能够清晰地看出作者的深厚学养,这是其理论文章不可或缺的学理支撑,从中亦可见作者对评弹人及评弹艺术本身的尊重和自信。

  “作为书目的文本,只有与演员的表演相结合,经过演员的表演艺术的演绎,才能为广大听众喜闻乐见。”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研究态度,无论是谈评弹的结构、语言、风格等等,或是分析评弹流派特色,赏析作品唱词之美,吴宗锡的文章从不空泛而谈,从中清晰可见其理论与作品、演员、观众以及时代之间的紧密关联,因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文艺评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拜读《文集》,深感吴宗锡的评弹理论无不脱胎于书台上下,而又反馈于评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我们从事曲艺理论研究的范本,亦为演员、观众所乐于接受。这些文章,没有用佶屈聱牙的名词术语堆砌出来的故作高深艰涩难懂,没有用从西方平移过来的文化理论套用出来的不知所云隔靴搔痒,朴实、平实的文风中,饱含着作者对民族传统艺术的珍爱,尤其是对评弹艺术魅力的充分自信。窃以为,当前我们的曲艺理论研究领域正在积极构建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最需要的不正是像吴宗锡这样的中国气派与文化自觉、理论自信吗?

 

  (作者:蒋慧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所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刊发评弹理论家吴宗锡专访:弦内弦外 虚实相间

  评弹艺术定位及“双创”实践(孙光圻)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