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想得多”与“没毛病”——问诊当下电视小品

2018-03-28 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阿达 收藏

赵本山作品《相亲》

  要想改变目前小品舞台差强人意的现状,必须造就一批真正具有全民人气的小品大咖,必须创作一批有锋芒、有亮点、有情趣、不满足于“没毛病”的作品,唯有如此,小品的口碑才能重塑,小品的人气才能经久不散

  虽然电视荧屏的吸引力日渐式微,但过节期间它仍会受宠。无他,盖因它是阖家团聚时的最佳伴侣。看春晚或者欣赏其他综艺节目,依然是普通百姓的“娱乐主菜”。据笔者观察,在这道“娱乐主菜”里,人们潜意识里还是在等待一道“节目主菜”:小品。仿佛衍成一种集体认同——娱乐审美的高潮与满足,似乎非它莫属,它的重任由此被命定。

  正所谓期待越高失望越重,观近年各电视台小品节目,似呈每况愈下趋势。究其原因,于外部,系娱乐注意力分散的缘故;于内部,则是小品本身存在问题。外部原因只是稀释了小品的江湖地位,而内部原因则是对其江湖地位的“重创”。在此述及两项“内部原因”,求教于方家。

  其一,小品大咖的缺位,成为关键痛点。小品是节目内容与演员魅力互相高度依存的样式,对好演员的依赖,直接关碍节目成败。就像地方戏曲,名角几乎是票房保证。无论是戏曲名角还是小品大咖,都是舞台沉浮的结晶,其拥趸的热情,并非无源之水。细辨戏曲名角之声腔,他们总是在细微处高人一筹;小品大咖亦然,同样的台词在他们的演绎下,喜剧效果大为不同。尤为重要的是,名角大咖具有“提前煽动兴奋”的能效,他们尚未登场,期待中的观众已然先嗨,陈佩斯宋丹丹们的每一句台词,笑点都被放大;岳云鹏还没开唱《五环之歌》,观众先自乐起来……可以设想,倘若小品大咖和相声大咖适时合作节目,只要水准在及格线之上,在他们的演绎下,“笑果”仍然与众不同。

  小品对人气演员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曾几何时,在春晚临近零点时分,万众期待几位小品大咖,而他们也基本不负众望,撑起了最厚重的那片天空,其台词也往往成为第二天人们打趣时的口头禅。一度人们还心存侥幸,认为小品界不走明星路线也许也能别开生面,但现实却很无情,如今顶尖小品大咖越来越付之阙如,观众对小品的热情也在渐渐冷却。看来,并不是名角抢了其他小品演员的风头,而是“风头正健”只应属于当之无愧的名演员,他们浑身所充溢的喜剧气质和对小品的深刻理解,绝非初出茅庐的新人所能比肩。小品大咖的标志性特征,往往是构成一个好小品的重要元素,想想赵丽蓉、巩汉林、范伟、陈佩斯、宋丹丹……他们的出场,个性风格“一人一面”,表演时又“一人千面”,对拉动剧场氛围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也不宜过高估计喜剧明星的作用,倘若小品内容确实苍白无趣,则他们使尽浑身解数也无回天之力。不过,真正的小品界顶级大咖恐怕也不大会随便接演无趣小品,他们会珍惜自己品牌,也有不少人根据个性特质参与到创作中来,改良脚本基础,完善舞台表演,倒往往能把一些不太精彩的作品演出神采来。

  “内因”之二,小品内容标准低至“没毛病”,是当下小品界佳作力作匮乏的主因。

  “不求鲜亮,但求无过”的过度谨慎,让小品针砭现实的突出优点黯然消褪,这才是小品人气下滑的“致命伤”。须知,小品是很忌“圆滑”的,它属于“究其一点,以小见大”的产物,须在“主梗”上拼命使劲,挖掘内涵,调动笑料。倘若在创作小品时,用各种小品以外的“正确标准”苛求之,东补一下,西补一下,削弱锋芒,以求所谓皆大欢喜,到头来很可能既失去了思想锋芒,也失去了幽默情趣,失之无味,让人啼笑皆非。

  毋庸讳言,有的时候,满足于“没毛病”的低标准,乃是一些小品创作中的无奈之举;但同样毋庸讳言,确有一些主创者,思想较为贫乏,艺术审美不足,有时候还“自念紧箍咒”,莫名其妙地“未雨绸缪”,将精彩的好构思或好点子扼杀于萌芽状态。曾经主导国庆晚会焰火特效总设计师的蔡国强,被记者问及艺术创作空间有没有受到过限制时说:“我们这里90%以上(的构想)都能呈现,问题是艺术家敢不敢坚持自己,肚子里有没有好东西。现在很多问题出在艺术家自己身上,一个节目在创意的时候就在想主题是什么,他总是会说:‘这点肯定过不去。’ 他以为这样或那样了,领导才高兴,其实不是,但总是很多创作者绷得太紧,想得太多……”

  “绷得太紧,想得太多”,说得确实切中肯綮。艺术家在创作时,假如习惯性地先想“这样领导才高兴”,那么怎么可能在艺术上站得更高,怎样让新鲜创意不绝如缕?蔡国强的一句“其实不是”,就是提醒艺术家不要越俎代庖地“自以为”,那种爱站在非艺术角度自我把关的意识是把双刃剑,揣摩到位,或许可以少一点弯路,少一点返工;但揣摩过度,就会铸成呆匠式思维,一旦相沿成习,还会损伤创意人格。假如敷衍成集体无意识,将会极大削弱创新因子,造成艺术创作的大面积思维惰性。

  这话说得有点远?有点重?其实不要怕痛。小品是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最佳文艺样式之一,它是轻骑兵,是短兵器,它对民众审美情趣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笑料”是一个方面,“内涵”是另一个方面,而内涵的构成,考验创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力度,一个只满足于“没毛病”的小品,怎么可能脍炙人口,万众传颂?

  固然,小品节目最好“没毛病”,但它不是面面俱到、缺乏锋芒的代名词,更不是艺术平庸的托词。有些被视为“毛病”的所谓瑕疵,只要不“过度解读”,很可能正是艺术特色的鲜亮部分。当小品变得四平八稳、左顾右瞻、欲言又止、言不及义时,当它还变得寡淡无趣、笑意贫乏、隔靴搔痒、衍成尴尬时,你还能指望它让观众会心一笑、真心点赞吗?

  有人说,现在小品舞台上多见狼藉,演出质量不忍卒睹,这话似乎有点过。但若说到小品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又似乎颇能得到人们认同。要想改变目前小品舞台差强人意的现状,必须造就一批真正具有全民人气的小品大咖,必须创作一批有锋芒、有亮点、有情趣、不满足于“没毛病”的作品,唯有如此,小品的口碑才能重塑,小品的人气才能经久不散。

 

  延伸阅读:

  第七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述评:让好作品成为观众走进剧场的桥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