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一块白布搭成朴实的舞台,精美的着装和简朴的动作配合光影表现出如戏人生,这就是皮影戏。中国的皮影艺术源远流长,传播影响的地理范围也甚为广泛,2011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秋十月,全国18个皮影流派、300余名皮影艺术家相聚北京举办全国民间皮影大汇演,可谓是皮影界的一场盛况。这样盛大活动的举办,与一对青年夫妇——林中华、王熙的名字密不可分。
龙在天皮影艺术团是目前皮影艺术表演年龄最年轻、人数最多的团队
“爱心皮影”:弱势群体与濒危艺术的有机结合
林中华是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王熙是京西皮影传承人、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团团长。2007年,龙在天皮影艺术中心在北京前门大街成立,本来已经是冷门的皮影艺术将两个年轻人紧紧联系起来:林中华放弃了小有成就的传媒工作,王熙放弃了高薪的外企工作,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合力搞起了并不被人看好的皮影艺术团。
最初两人踌躇满志。“当时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租了一个400平方米的场地,年租金55万元,又花了将近30万元装修,自己的家底全部垫了进去,还向亲朋好友借了不少。”王熙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能坐70人的剧场经常就稀稀拉拉几个观众。起初,他们从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招了七八个平均年龄60岁左右的皮影戏表演者,几位老人过去一般在农村演出,当地的乡亲很捧场,但是来北京以后,他们非常尽力地演出,台下却常常只有一两个观众。这样的模式坚持不到一年就不得不停止了。后来,他们又招过一些大学生,“一开始大家满心抱负,要传承民间艺术,可时间一长,演出没有观众,年轻人的积极性严重受挫,陆续都走了”。
一筹莫展之际,林中华想到自己之前采访过的袖珍人。2008年4月,4个袖珍人来到艺术团,经过王熙4个月的培训,基本上可以表演一些简单的皮影戏了。传统的皮影表演台子高,为了适合袖珍人表演,艺术团把台子降低了20厘米;皮影道具杆太粗太重,袖珍人拿不了,艺术团专门买来炸油条用的长筷子,为他们量身制作了一批杆。三个月过去了,团里的袖珍人有六七人,初具规模,排演了王熙编导的原创皮影戏《武松打虎》。
“从没有演员,到目前我们已经拥有演员100多人,其中有66位袖珍人。”林中华介绍,这些袖珍演员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是目前皮影艺术表演年龄最年轻、人数最多的团队。他们参与皮影的表演、雕刻、研究,成为全国别具特色的演出团队,“艺术团为他们提供了人生舞台,同时他们也为皮影艺术带来更多希望,实现了弱势群体与濒危艺术的有机结合,我们由此提出‘爱心皮影’的理念”。在这里,袖珍人找回了尊严与自信,有了稳定的收入,他们变得积极乐观。
“爱心皮影”的理念得到了中国残联、中国民协的大力支持,目前除了北京总部,艺术团的4个“袖珍人皮影艺术馆”都委托了一对袖珍人夫妻带队,带着十几名袖珍人创业发展。现在,他们几乎每天都有演出,或去学校助学,或在单位、企业表演,凡北京涉及皮影表演的场合,总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北京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表演的皮影戏《鄂温克的驼鹿》剧照
古老的皮影行业要与时俱进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传统皮影戏很多剧目已经失传,值得庆幸的是,龙在天皮影艺术团通过多方努力搜集了近400部传统戏,并恢复了一些传统的皮影戏剧目,如《水漫金山》《哪吒闹海》《猪八戒背媳妇》等。林中华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种皮影戏的旧本子,有这些年从民间收购的,也有老艺人捐赠的。在各地演出时他们发现,大量皮影戏手抄剧本散落民间,从来没有规模出版。十几年来,他们精心收集了4000多册明清时期皮影戏手抄剧本,目前正在整理研究,计划申请立项,出版《中国皮影戏剧本库》。
与此同时,林中华和王熙还承担起为皮影老艺人出书立传的工作,经常带着袖珍人演员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今年6月,81岁高龄的皮影艺术家路联达在湖广会馆收王煕和龙在天皮影艺术团小演员30多人为徒。收徒仪式现场,师徒还合演了皮影戏《白蛇传》。
林中华和王熙也深知,如果不培育年轻人,这门古老艺术可能真就消失了。2009年,艺术团应邀参加北京市举办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这一年,艺术团演出了30场,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培养了一批皮影爱好者和传习者。这给了林中华和王熙“灵感”,他们决定持续开展皮影艺术进校园活动。到2011年,北京就有12个学校主动联系艺术团开设皮影课,成立皮影剧社。“为了在小学演出,我们专门为小朋友编排了儿童皮影戏,弱化了晦涩的传统唱腔,用普通话配合皮影的表现形式进行演出,除了像《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样的儿童剧,还有根据课本内容改编的课本剧,比如《东郭先生和狼》。从2016年开始,又创办了少儿皮影大赛,把学生们组织在一起,PK皮影的表演、雕刻制作技艺。”王熙说。经过多年实践,王熙专门创编了一本适合中小学生的教材——《皮影戏的秘密》,2015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连印三版。
皮影戏《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剧照
古老的皮影行业要与时俱进,一定要懂得“抱团取暖”。2016年4月28日,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成立,皮影专家魏力群担任主任,林中华担任秘书长,王熙担任办公室主任,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龙在天皮影艺术团,众多皮影老艺术家都加入了这个平台,各个流派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现在,中国民协皮影艺委会已有委员50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从事皮影戏表演的艺人,有从事皮影雕刻的匠人,有研究皮影戏的学者、专家,有民营皮影班社和国有皮影剧团的代表,40余位国家级皮影艺术家集中在这个平台上。皮影艺委会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工作,走到皮影班社的后台,深入到皮影老艺人家中,了解困难、问题和生存发展情况。皮影艺委会建立了5个“皮影艺人群”,每个群三四百人,及时通报最新信息。
近三年来,皮影艺委会连续推出“中国少儿皮影传习成果展演活动”,2017年推出“全国首届皮影戏名家名段演唱会”,十个流派皮影戏首次同台演唱。针对皮影艺术受场地局限、传播影响力小的问题,2018年9月,皮影艺委会与抖音平台合作,推出“皮影抖音尬舞天团”活动,3天时间吸引2.9亿人次点击欣赏,极大地推动了皮影艺术的传播。2017年底,皮影艺委会和龙在天皮影艺术团组织皮影行业艺术团体开展“皮影大篷车”活动,深入内蒙古赤峰偏远山村慰问演出。艺术团奔波1000多里路,冒着零下24度严寒,为乡亲们演出精彩的节目,老艺术家们与演员同甘共苦,山村百姓奔走相告,多年不见的皮影戏又回来了。
“创新是一个必然的课题。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创新求变,赋予皮影新的生命力。”林中华说,“但无论如何创新,加入多么先进的声、光、电等,皮影戏的核心——光和影的呈现、偶戏的表现形式等都不能丢。”在剧目上,他们尝试将方言演唱变成普通话,创作了一些现实题材的系列短剧;在表演上,推出了人影同台表演,真人的舞台演出与皮影表演穿插进行;在皮影造型方面,明星人物、卡通形象都有表现。龙在天皮影艺术团有一套《功夫熊猫》的皮影,这是艺术团与《功夫熊猫3》剧组的合作。此外,他们研发了一系列皮影艺术的衍生产品——皮影台灯、摆件、智能皮影剧目播放器等。
皮影戏《精忠报国》剧照
2017年6月,龙在天皮影艺术团运营的京西皮影非遗园正式开业,整体规划占地100亩,场馆面积近10000平方米,在这里,林中华和王熙期待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光影技术、智能技术结合,建设一流的具有非遗传承、助残扶贫、文创文旅文教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园区。“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有着两千年历史的皮影面对全新的未来。
(作者:刘德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