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5月27日,以“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寿山石韵”艺术大展绽放京城,引起文化界、艺术界的极大关注;5月15日,一场如约而至的人文盛事,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寿山石韵”艺术大展以其独特魅力和人文内涵被纳入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框架,寿山石雕这项极具福建文化特色的艺术在亚洲文明对话的大框架下绽放异彩。
【寿山石韵】 展览现场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汇集亚洲47个国家2000余位代表,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走来,向繁荣灿烂的未来迈进,为亚洲文明发展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5月17日,参加大会活动“文化旅游与人民交往”平行分论坛的各国嘉宾到访中国美术馆,他们参观了正在展出的“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寿山石韵’艺术大展”以及“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在参观“寿山石韵”艺术大展时,寿山石雕这门极具中国人文精神与福建特色的艺术引起了众多各国嘉宾的极大兴趣。
菲律宾马尼拉“菲华历史博物馆”馆长施吟青观与另一位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德国代表沃尔克·亚当斯(Volker Adams)展现场留影。
菲律宾马尼拉“菲华历史博物馆”馆长施吟青(Carmella Ang See)曾多次来到中国,虽然对寿山石雕艺术已有所耳闻,但中国美术馆的“寿山石韵”艺术大展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了解寿山石雕这门艺术,她称此次展览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从展览现场可以看出,需要大量的工作和详细的规划才能策划出这样规模的展览,施吟青对策划、组织本次展览的工作人员及创作寿山石雕艺术精品的艺术家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它们的确是精美的艺术品,需要精湛的技巧和创造力才能完成。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值得赞美和尊敬。我真诚地希望寿山石雕艺术的未来更加繁荣。”她说。
“我非常喜欢‘寿山石韵’这个展,特别是我之前不知道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很让人惊讶,我以为只是普通的石头,却在巧夺天工的技艺下,变成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另一位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德国代表沃尔克·亚当斯(Volker Adams)告诉记者,这是他与寿山石的第一次接触。“我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仔细观看展览中喜欢的作品,尽管如此,我相信我对这种艺术有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和洞察力。寿山石雕艺术非常值得推荐,在我回国之后,我会告诉我的同行关于‘寿山石韵’的展览情况,并推荐他们了解更多的寿山石雕刻艺术。”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参观寿山石韵艺术大展。
担任“寿山石韵”展览学术总指导之一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出席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会上他特别提出了关于“民间文化遗产资源转化的亚洲经验”。他表示,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的重要线索在于发现其重要价值并促进活态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是使之继续生存繁衍在当代社会空间中,发挥思想、文化、经济的多元作用,而不只是作为文化的标本、档案和历史记忆。
国际友人观展现场
“寿山石韵”艺术大展通过极具地域特色的视觉形式与艺术语言,向亚洲各国及世界民众展示中国文化博大的精神气象,展示亚洲各国文化的独特面貌。展览不仅帮助大众加深对寿山石雕艺术的认识,也能达到亚洲文明对话、交流、互鉴的目的,传播亚洲文明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理念。
展览现场
寿山石雕刻艺术代表了中国福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通过此次展览可以看到,展出作品时间跨度长、展览规模大,不仅可以让参观者了解到源远流长的寿山石雕艺术的历史,而且展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期间举行,呈现出亚洲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意义非凡。
在建国70周年之际,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也越来越紧密,艺术交流形式愈加多样化。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文化艺术成为主角,“寿山石韵”生逢其时。
国际友人观展现场
“寿山石韵”艺术大展既凝聚了传统寿山石雕刻艺术的魅力,也展现了当代寿山石雕艺术家们非凡的创造力,集中体现了福建省工艺领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元素及在当下语境下展现出的文化自信。本次展览借助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平台,将极具福建特色的艺术文化大力推广出去,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进一步认识中国艺术的风采;通过寿山石雕艺术,创造中国与世界更多的接触机会,传播福建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大家互学互鉴,互融,为促进亚洲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作出新的贡献。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委秘书长梁建勇在开幕式上致辞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寿山石韵”搭乘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快车,为参会嘉宾提供了一个了解亚洲丰富文化的多元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委秘书长梁建勇在本次展览开幕式上表示,被纳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寿山石韵”艺术大展,“以石为媒”,将极大地促进亚洲各国文化之间的共鸣、互鉴与对话,用福建独特的寿山石文化与艺术语言,向世界展现出古老鲜活,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展览现场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