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该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探索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模式,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2016年,为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文件精神,文化部又启动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自启动以来,这两项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加强交流,日前文化部在京召开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振兴传统工艺座谈会”,来自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国家级传承人以及高校和学员代表纷纷发表了感言,并为做好研培计划和振兴传统工艺建言献策。
“研培计划让我受益良多”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研培计划提出了“传承人群”的概念。参训学员中既有代表性传承人,也有他们的子女、徒弟以及长期身处一线的普通从业者。他们普遍认为,研培计划体现了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在知识上弥补不足,在精神上鼓舞信念。来自陕西延川的刘洁琼是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凤莲的女儿,长期跟随母亲从事剪纸创作,她表示:“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非遗项目如何适应现代生活,是传承人必须跨过的一道坎,这也是研培计划的意义所在。”
来自江苏南通的吴灵姝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吴元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蓝印花布的印染和制作。她说:“研修并不是技艺的学习,而是观念、思维和知识结构的提升。来之前,我在产品制作中遇到了很多困惑,感觉蓝印花布太过传统,穿不上身,走不出去。学习后,我根据老师教授的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所做的创意产品受到了很多客人的喜爱。感觉找到了一条让蓝印花布融入家居设计和日常使用的路子。”
来自云南大理的杨克文长期从事白族民居艺术彩绘,他说:“一直以来,我们所从事的是一个美丽而寂寞的职业。这次参与培训,让我感觉到有很多人在关注我们,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我认识到,对文化要有敬畏之心,要更加深入地认识我们所做事情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让我的徒弟们有自豪感,让社会对我们有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产学研结合促进技艺传承
对于培养传承人理论修养和设计能力的重要作用,吴元新自身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说明。“我16岁进入南通启东蓝印花布厂当学徒,当时很多外商要新花型,但我们没有设计能力,只有从民间收集老花型再整理提供给客户。然而客户并不买账,因此订单很少。1988年前后,我偶然得到了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培训的机会。通过学习,我的创意设计能力得到了增强,不仅设计的新花样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订货量增大,而且也坚定了我传承的信心。”吴元新说。
对产学研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业内专家也予以肯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邱春林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手工艺发展的最大经验就是产学研一体化做得好,今天的年轻人也要一边生产,一边学习,一边研究,缺一不可。‘眼高手能’才能被称为一个合格的手艺人,理论修养的培养很重要。”
对此,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美芳十分认同:“在刺绣行业里,技艺是基本功,但是能否绣出好的作品,关键是创新思维、提升文化修养的问题。培训是一个通道和桥梁,能够激励学员不断地学习、进取、提升。”
事实上,学院与民间的交流合作并非我国的专利。“大学与社区非遗传承的关联与互动,也是亚太地区高校已经开始的社会实践课题。研培计划有助于让大学和社区活态的文化传承连接起来,让传承人认识到了自身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坚持的意义,能让传承更传统。”中央美术学院研培计划负责人乔晓光说。
在肯定的同时,参会人员也对继续做好研培计划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包括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定期举办青年传承人论坛和展览、吸引社会基金参与、支持高校在传承人所在企业或社区设立教研基地和工作站、支持传承人开展科学研究、建立评估督查机制、促进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等。
推动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
研培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自实施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广泛关注,反映出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迫切需求。对于如何振兴传统工艺,与会专家学者也各抒己见。
邱春林表示,必须牢牢抓住传统工艺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来研究如何振兴传统工艺。拿邻国日本来说,传统工艺并不是日本经济产业中的重要部分,但是日本对传统工艺之道的自觉守护已经上升到了国民性的高度。传统工艺的振兴要强调产品品质和工匠精神,才能促进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认为,振兴传统工艺必须注重对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建立传统工艺知识体系。在产业发展上,传统工艺不应过分追求经济产值、一味要求做大做强或艺术品化,而要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让传统工艺品以合理的价格和方式进入生活。同时,要注重对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宣传,可以采取举办展览的方式搭建平台,加强信息交流。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认为,传统工艺在历史上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产物。现在整个社会正在向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迈进,振兴传统工艺所面对的是在两种文明形态中进行转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他提出要舍弃在设计上单纯的非遗符号拼贴,要注重文化附加值的提升,不能过度生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表示:“传承人群是振兴传统工艺的主体。无论是在市场上为中国人和世界人民提供优质的传统工艺产品,还是复兴传统文化,都不是简单地由设计师和设计企业去整合传统工艺资源,而要尊重和发挥传承人群的主体力量。”他认为,当前,本质上属于文化产业的传统工艺行业亟待文化品格和生产模式的双重升级,即从原来的低格调美术模式或低质量小商品模式,升级到一种真正有文化品格的、以文化附加值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建立非常重要。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