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新媒体时代的“网红”学者们

2021-05-28 阅读: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黄西蒙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北京晚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1/20210521/20210521_026/content_20210521_026_1.htm

 

从象牙塔走向舆论舞台新媒体时代的“网红”学者们

  伴随新媒体平台的强势崛起,近年知识分子的“发声”渠道与方式也与过去大不一样。近年在舆论场上最为活跃的学者,类似罗翔、刘擎、项飙等人,基本上不再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或依靠年轻人云集的B站而走红,或依靠《奇葩说》之类的网络综艺节目而走红,短视频与知识付费平台等“全媒体”渠道的扩展,给这些知识分子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

  从纸媒到自媒体视频时代

  自从微信公号、B站“UP主”等自媒体大量出现后,舆论场上传统媒体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在纸媒垄断舆论场的时代,任何人想在公共空间里发声,都必须发表见报文字。

  但是,一份报纸的版面毕竟有限,而且编辑在其中有很大的决定权。因此,过去知识分子的文字能见报,就是很令人钦佩和欣慰的事情了,如果能发在影响力很大的中央级媒体上,那更是不得了。但是,这种几乎完全依靠报纸来发声的渠道,毕竟存在很多局限性,还有很多有思想却缺乏发表渠道的人,在这种环境只能被迫“失声”。

  后来,有了电视传媒,引人瞩目的知识分子恐怕就不能只会“写”了,还得会“说”,其口才乃至外表气质,都成为重要的传播要素。十多年前通过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走红的一批人,就是通过电视传媒渠道脱颖而出的。在我的记忆里,最早走红的学者是讲述“清十二帝疑案”的阎崇年,后来还有“品三国”的易中天、讲《红楼梦》的刘心武、分享“《论语》心得”的于丹,等等。尽管这些节目一度引起了一些争议,但长远来看,还是正面评价居多,因为他们帮助更多人对历史文化产生了兴趣,即便在今天的B站上,《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视频点击量也相当高,成为不少95后和00后喜欢的内容。

阎崇年

  然而,不论是纸媒还是电视传媒,知识分子想登上这些舞台,都需要一定的“硬功夫”——或者本身就具备相当的知名度,或者有人引荐,给予难得的登台机会。换言之,登上这些舞台的知识分子,本身就需要在专业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说足够“镇场子”的头衔,一般都是名牌大学的教授,才有这样的机会。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知识分子在聚光灯下讲述的内容,以及讲述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限制的——或者受制于某种“身份”的约束,或者受制于编导的要求。尽管他们的讲述已经产生了自己的风格,或幽默,或煽情,但依然没能改变知识分子给人的“严肃”印象。信息受众也不会把他们的表达当成娱乐内容,还会认为他们是“为生民立命”的知识分子,而不只是传播知识的“知识人”。

  但当自媒体崛起后,整个舆论场的生态都不一样了。很难想象在今天的B站或者抖音上,一个严肃古板的学者能有什么市场。这不仅是泛娱乐化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信息受众的知识水平提高后的必然结果。相比前人,如今的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那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恐怕已经吸引力不大了。因此,如今能走红的知识分子,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准,只是最低要求。随着纸媒与电视传媒对知识传播不再占有垄断地位,那些擅长网络话语的知识分子,才能在这一波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变化的浪潮里,成为新的弄潮儿。

  在弹幕与“鬼畜”之下

  在十年前,或许没人敢想象法学教授罗翔竟然以这种奇怪的方式而走红:很多B站上的年轻网友发现罗翔在“厚大法考”的课上讲述的内容很有趣,便“搬运”了很多罗翔的视频,还通过“鬼畜”(一种网络剪辑与变形方法,是现在视频网站上很受年轻人欢迎的玩法)罗翔及其口中“法外狂徒”张三的案例,来制造各种点击量很高的视频。最后,B站干脆请到了罗翔本人,成为粉丝增长速度最快的“UP主”之一。

罗翔

  罗翔教授主讲的法考内容,以及他研究的刑法学,很难让人联想到“娱乐”“好玩”这些概念。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有趣,很多看似严肃的内容,在不一样的讲述方式下,就会具备令人吃惊的传播能力。《罗翔说刑法》的节目与衍生图书,如今都很流行,这背后或许有年轻人对法律兴趣提高的大背景,但显然离不开B站网友的“功劳”——从某种意义上讲,罗翔是“被动”成为网红的,他是因为走红了,才在B站上开了个人账号。其实,这种走红方式在近年越来越多。可能有的网红仅仅是因为颜值高、笑容动人,就成了网红,其视频被各种弹幕来评论乃至被各种“鬼畜”后,才被官方邀请进驻平台。

  我们首先应该承认这种走红方式的合理性。网络舆论空间本来就具备“去中心化”的特点,任何人都有可能在这个空间上暴得大名,但“草根”想要真正成为名人,还不能只靠一时的走红。尤其是对知识分子而言,其外形特点与说话方式再吸引人,也不可能代替最内核的东西——学识与思想才是他们最根本的竞争力。因此,近年通过网络视频走红的知识分子,基本也都是各自领域的专业人士,像研究古代文学的老教授戴建业是1956年生人,其实真的不算年轻了,正是因为几十年的专业积累与口碑,才让他获得了迅速走红的功底。他的视频在抖音上非常火,这跟他风趣幽默的讲述方式有关,但专业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戴建业

  即便在短视频平台上,想走红尤其是保持影响力,其实绝非易事。在电视传媒时代,只要这个知识分子别太没“观众缘”,总归还是有登台亮相的机会,这就比那些根本无法亮相的学者具备了更多潜在粉丝。而且,一旦他们占据了话语垄断地位,各种名利都会随之而来,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但是,在如今的自媒体与短视频时代,知识分子想长期占据话语权,可谓非常困难。因为网红的迭代非常频繁,即便是知识分子,大多也只能“各领风骚一两年”。对此,不论是在舞台上风头正盛的知识分子,还是舞台下的观察者,都应该有清醒的认知。

  如何与“网生代”对话

  综艺节目也好,知识付费平台也罢,在泛娱乐化的大环境下,想在这些平台上走红的知识分子,除了具备所谓的“公共性”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表达风格。甚至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缺点——说话口音重,有独特的手势,在这些平台上都成了讨喜的特点。

  在这些新的舞台上,不怕知识分子没有表达个性,就怕有了这个舞台,知识分子还是老调重弹,用各种无聊至极的“老派思维”来面对信息受众。其中最常见的谬误思维,就是把观众、读者当成宣讲的对象,只是一味向他们灌输自己的陈腐观念与老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既不接地气,又不有趣——这种“老派思维”能有发展前途才是奇怪的事了。因此,知识分子在这些新的舞台上,难免会迎合年轻人的趣味,不论是在说话方式上,还是在讲述内容上,都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固有立场与刻板印象,否则只会失去更多潜在的听众。

  当然,由于知识分子应当有的基本节操与严谨特质,他们在舆论场上的表达可以花样繁多,但最根本的专业性却不能失去。如果刘擎没有扎实的思想史训练,罗翔没有坚实的法学基础,项飙不是社会人类学界早就公认的大咖,他们恐怕没法“破圈”成为很多年轻网民追捧的对象。

刘擎

  从根本上讲,传播媒介会不断变化,但知识分子关心公共话题、具备专业水准的基本特质不会改变,也不能改变。这是知识分子区别于一般网红的根本特点,也是他们可以保持长期走红的可能原因之一。或许,随着自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在今后能看到很多“新面孔”的“网红”学者,但不难想象的是,他们应该首先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同时也具备与网络“新生代”对话的意识与能力。

  只有具备这两点的知识分子,才有可能长期保持自己身份的“公共性”,并能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传播媒介,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影响更多人。其中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网红”知识分子如何能更合理地跟95后和00后交流,按照他们的“口味”来讲述知识、表达思想,这是有识之士都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作者:黄西蒙(黄帅),中国青年报社编辑,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评论文章作者

 

  延伸阅读:

  汉服文化为何“破圈”?

  知识分子闹综艺:多乎哉?不多也(胡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