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网络文学的文学质地和社会担当(李林荣)

2021-01-11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林荣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光明网”,查看网络报道,链接为:https://wenyi.gmw.cn/2021-01/08/content_34529777.htm

 

网文创作更应追求高格调

  融入时代元素,凸显文化积淀

  当今社会,无论是实际生活状态,还是日常审美趣味,都呈现出地域差别越来越淡化、时代共感越来越强化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文学创作若过于强调地域特色,甚至人物语言和情节构造的细节,都竭力渲染或添加地方风味,整体格局就会显得狭窄。尤其是写过往时代的人和事,单纯抱着怀旧的心思,历数某时某地特有的点点滴滴,那就成了私人情绪的表达,无法和更多的读者产生紧密关联。

  一部历史题材作品只靠一些仿古作旧的细节是支撑不起来的,更重要的是确立起一种态度,就是能用今天的眼光打量历史的鲜活新颖。这么做,说到底还是为了探寻来路,更清楚地认识我们身处的时代。在历史题材作品里,当然应该融入故事中的时代元素,人文地理或者语言变迁的历史也应该用文学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描述。但这都是为了跟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融合,体现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情境,从而提高作品的认知格局和审美境界,吸引更多的读者。

  例如王朔的《动物凶猛》《顽主》,故事主线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北京城里年轻一代青涩的成长经验,但从整个作品来看,又表现了同时期全国各地的城市风貌和社会生活,以及与这群少年有关联的各色人等,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个缩影。虽然这两个作品也都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和成长小说的类型叙事特色,但它们还有内涵更丰厚也更耐琢磨的一个层次,是超越了一座城市和一代人的时代沧桑感和社会纵深感。

  以跨时代的批判眼光看待“古”与“今”

  历史早已远去,那么身处当下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书写历史?笔者以为,应该用审视和批判的眼光看待过去,对历史题材的处理、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构造,都应将当代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当代人的感受、信念及价值观置入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庸在香港用武侠小说的方式再现和重构中国历史,其实也是在表达他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想和感受。

  金庸的作品被称为“新武侠”,之所以“新”,是因为他处理历史背景和历史材料的方式与前人有根本的不同。金庸作为一个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化人,而且是漂流到香港的内地文化人,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审视和价值重构的态度,其中有对历史的省思、批判,也有以古喻今的寄托与盼望。

网络文学应突破同质化写作

  网络文学套路化严重,新鲜感缺失?

  网络文学兴起二十多年,行业化和产业化已超过十年,写作流水线和作品模式化的出现在所难免。同类题材或同一叙事风格会累积、衍生出类型化的写作方式。类型不是网络文学的原罪,传统文学或纯文学的创作也是按类型进行的。类型对于具体的创作而言,一方面是规则框架,另一方面是传统依托。它是展开叙事和配置想象元素的必要起点。网络文学的问题不在类型,而在套路。所谓套路,就是陈陈相因、重复操作,就是直接的沿袭或者变相的洗文。

  在平台和用户群要求更文不断提速增量的压力下,网络文学的写作日益显露出从类型化向套路化倾斜之势。网络小说多为长篇,往往需要先把人物和故事核确定好才能开篇。因为套路化现象严重,很多网络小说刚开始发布,故事走向和结局就已被读者看透猜准,作者硬写下去,无非只是添枝加叶、拉伸情节,盘绕故事线,兜圈子灌水。

  网络小说包含了玄幻、仙侠、都市、言情等丰富类型,但是单打一的写法现在似乎都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读起来新鲜感越来越弱。不少作者已经开始积极尝试多类型融合的写法,将单一类型的很多设置,如穿越、重生,越来越多地转化成一种局部的技巧,结合到了现实题材的创作中。较为单薄的言情故事也开始和悬疑推理等更容易盛纳复杂社会内容的类型结合,形成了更饱满更耐读的作品形态。

  更硬核的做法,是主动连接纯文学或传统文学的叙事谱系,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把在纯文学中存在已久但断流明显的重要题材类型,延续发展到网络文学的崭新平台上和庞大体量中。这样的做法既为网络小说开了新类型的先河,又为纯文学中的传统题材类型续了薪火。齐橙的力作《大国重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实例。

  创新求变,突破自我

  网络文学已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高度活跃的分支。它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一端根植于大众娱乐和文化产业,一端延伸、连接到文学创作。无论是在文化产业还是在文学创作的维度上,要想持续发展,都需要依赖不断的创新。网络文学若是停滞不前,满足于旧套路,就很难通过更多读者和更长时间的检验。做网络文学评论和研究的人,要跟着时代走,在视野、方法和资源上,不断突破自我、更新自我,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也同样如此。

  合力聚焦,更多关注

  网络文学这些年健康有序的产业化、行业化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学从业者的努力,更得益于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悉心管理和大力扶持。从创作的角度看,当前,网络文学各类型都已全面成熟定型,但同时也都正处于亟需进一步突破创新的瓶颈期。迈出继续朝前走的一步,同样还是要靠多方合力,协调一致,为有志探索网络文学精品创作之路的作者提供更多机会、创造更好条件、注入更强动力。

 

  (作者:李林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读写(李林荣)

  与读者平等对话的精神气度(李林荣)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