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开始,由于资本逐渐冷却、人口红利减少、流量成本提高,包括网络文艺在内的互联网产业整体上面临着从高速到高质发展、从野生到规范成长的转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同时,中国互联网进入“后半场”。如何在“新常态”和“后半场”找准自身定位,寻求符合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成为网络文艺发展的核心命题。
2019年,受到经济周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整体上,文娱领域的融资和广告投放都有所减少,经费缩减、项目削减、人员裁减之下,很多行业一线从业者纷纷叫苦“寒冬”。但在必要的“去泡沫化”和“转型阵痛”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的是愈发稳健的发展和增长、愈发长远的创新和探索。我们不妨就以这一年在网络文艺的实践中逐渐清晰的发展趋势为脉络,对2019年的网络文艺发展进行一番梳理和盘点。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趋势一:主流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深度交融
2019年,网络文艺和主流文化的互动走向深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主题上的交融。“红色”和“爱国”题材的繁荣是2019年的一大亮点。配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扶贫攻坚战两大主题,“70年”和“三农”题材几乎成了所有网络文艺平台全年性、全站性的重点创作和传播扶持内容方向。有的平台还专门开通了相关特色频道,通过自制、引进、聚合、征集等方式,汇聚了大量相关内容矩阵。例如,“B站”向广大95后“up主”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我为祖国送首歌”主题创作征集,腾讯视频开设“我们的70年”主题频道,对“70周年优秀公益广告”给予了长时间优质资源位的高频曝光传播;喜马拉雅FM和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联合出品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音频专辑《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经典》;快手推出了《网红新村官》《宝藏乡村》等系列短视频,短视频《致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上线1小时播放量突破200万,累计播放量近3000万。必须看到,2019年的网络文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扶贫攻坚战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已经成为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
价值上的交融。2019年网络文艺“爆款”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征,是它们在霸占热搜、制造热点、成为“爆款”的同时,也成为了频频被主流媒体点赞、专家学者称赞的佳作:剧集《长安十二时辰》在盛唐气象的再现中普及了盛唐文化;剧集《陈情令》在国风之美的书写中彰显了文化自信;剧集《破冰行动》用人性的深度和现实的丰富突破了缉毒题材的老套路;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2》用90后的“人间烟火气”成就了“新派网生纪录片”的新类型;网红李子柒用诗意田园的生活美学向外国人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上述“爆款”中,我们不难提炼出“小人物、真英雄、正能量、大情怀”的内容逻辑,无独有偶,这正好与今年国庆档的主旋律影片典型《我和我的祖国》不谋而合。在时代推动的彼此蜕变中,主旋律和网络文艺的价值逻辑正走向交融。
文化上的交融。2019年新闻联播开始有了其短视频版:《主播说联播》,主持人怒斥美国对华强硬派人士“荒唐得让人喷饭”的桥段,几乎成就了央视2019年的第一热搜。新闻联播里正襟危坐的主持人蜕变为进驻各大网络平台的新晋“网红”,网友们从央视主持人的个人vlog中,了解了神秘的央视日常工作和紧张的新闻舆论工作前线,央视也由此成为了2019年年轻人心中名副其实的老牌“网红”。也是在2019年,“港独”事件引发广大爱国青年强烈不满,“帝吧网友”携手“饭圈女孩”理性“出征”,让五星红旗和爱国标语在“港独”分子的社交媒体连续刷屏,这个曾经被当做“亚文化”看待的群体,以应援“爱豆”的方式,应援了被偶像化为“阿中哥哥”的祖国,表达了和平统一的强烈诉求,起到了民意表达的积极效果。《人民日报》在其社交媒体也适时挂出了“我们的爱豆叫阿中”的海报,以支持爱国青年的作为;共青团中央更是在其官微对“帝吧网友”“饭圈女孩”等亚文化概念进行了官方解释,让爱国青年的文化和表达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类似这样的事件中,网络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互动已经不再流于表层,而是走向更深层的互动和交融。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