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这十七年,常被称作“新媒体时代”。在文学领域,则以“新媒体文学时代”名之。所谓“新媒体”,就是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介。“新媒体文学”,也即网络文学。但实际情况又并不这么简单。网络文学顾名思义——网络上的文学写作,近年已被产业化、专门化的网络文学门户网站或网站平台体制切割、限定得内涵和外延都更为狭窄、更为精确。非属此类的网络上的文学形态,已渐渐遭到排除。至少,在网络话语和舆论空间,网络文学已成为以“网络文学”一名自称的专业网站所独占、独享的特定概念和行业名词。
始自1990年代初旅美留学生在网络世界发布、储存中文作品的本来意义上的网络写作和网络汉语文学形态,在这种借资本运作的强势推动而兴起的网络文学产业化潮流的冲击和映衬下,顿时黯然失色,陷入白头宫女、明日黄花似的尴尬、落寞中。网络文学最初附带的超越等级森严、疆界重重的纸媒文学或传统文学的无远弗届、自由奔放等意味,至此,也遽然收缩消退,湮灭到门槛耸立、边界兀起的网文新态势背后。这也正说明,网络虽是新天地,终究仍在天地之间;网络文学虽是新文学,终究越不出文学原有的运行轨道。
在兴起的网络文学产业中,一些产业化以前的网络文学写作和传播现象的特点,反被急剧放大,变得格外醒目。如写作者与受众的即时互动,写作与阅读两个环节的交互并行、彼此激发、双向诱导,作品传播速度与范围的超常数量级,以及所有这些特点共同赖以为基础的写作和接受双重主体的高度复合与高度自由。而这一切,无论单列还是合观,显然又都是相对着与网络文学大异其趣也大异其形的传统纸介质文学来讲的。
这些特点当然都存在,不过并不一定是以“特点”固定或内生在网络文学之中,更不见得它们在如今已经全面转入产业化、职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之后的网络文学中,还像早先在自发自在状态的网络写作中那样普遍和突出。个案分析和宏观考察都不难证明,外部产业化而内部行业化之后的网络文学,不仅窄化了网络文学写作的题材范围和题材类型,而且也固化了写作与接受的互动机制。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已经牢牢掌控了网文写手的创作取向和网文读者的阅读预期。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只要处于介入网络文学空间的状态,就必须默认这只巨手的支配权、接受它的约束和实行这些约束的规则。如果写手和读者的身份是二合一地集于一身,那么这种支配和约束效应还要加倍。恰也因此,产业化时代的网络文学写手和读者同样都是网络文学这一产品和行业服务的“用户”,而非生产主体。
新世纪初,互联网刚开始大规模发展并向家庭用户普及的时候,网络文学的这种客体化、非生产的“用户性”,一度裹挟于整个互联网用户群体都有感受的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无强度差等和无特定附加权限的“网络用户性”之中,尚未达到从网络用户总群落中分众而出、另立门户的程度。那时的网络文学还不足以为它的用户提供多少有别于传统纸介质文学或网络上其他信息服务的特殊功用和独家体验。因而,它也无法要求、更无法挟制自己的用户特别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改变这一局面的力量崛起于最近十年,它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层次。门户网站的分化,发展出了专业的文学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从聚合网文到聚合写手,从管理文本到管理写手和粉丝,从经营文本和以用户为主到以经营版权和IP为主,一系列急促跃进的变化,闪现在短短一两年内。这种变化真正的动力不是网文用户的意愿或要求,而是互联网传播和网站技术在远不限于网文这一领域的更新升级。技术创造了行业,行业创造了用户。今天的网络文学用户,从“血脉渊源”和“家世族谱”上追溯,根系并未超逸在近十多年间新起的智能手机等个人移动端网络用户群之外。他们作为“用户”的基因和秉性,远远强过他们作为文学生产或文学消费主体的基因和秉性。
就技术来讲,上述这步变化的核心在于互联网用户终端的个人化、移动化和智能集成化。从用户终端只能固定于台式电脑,以及台式电脑和互联网终端接口只能通过有线连接深入到家庭用户层面,到无线移动网和智能手机全球、全民普及,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的这步跨越式发展,不仅支撑起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全民、全天候、全方位的“互联网+”生活的时代新景观,而且为这一生活景观启动了持续新变的强劲引擎。个体和社会生活的时空延展维度和信息共感密度,由此跃入一往无前似的加速激增进程。当今网络文学最直接、最关键的催生力和塑造力,就蕴含在这一背景中。
继此之后,网络文学门户网站随移动网络个人用户终端的多样化发展和分众细化趋势,服务用户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繁复精确,也越来越菜单化、标准化。作品类型名目翻新不已,衍生品开发和延伸用户体验的链条无限扩展。粉丝经济、IP营销和风投融资一条龙运作,针对写手豪富的宣传策划、明星式包装和年榜排名发布,都渐成行风惯例。巨量风险资本投入随影视、网游、动漫改编及网络综艺制作等多元化的版权经营和市场利润受益,呼啸跟进而又频繁游移。
“网络文学”不能不顺应技术与资本急骤运演的变局,朝着“文学”更淡而“网络”更浓的方向蜕化。在这个方向上,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的趋势是:来自前网络时代的文学传统,像地下积压的煤层在工业化时代被不断进步的技术开采出来,又为更急迫的技术进步的需求提供能源一样,正被网络技术和资本投机这两只一左一右轮番探出的巨手,不断挖掘,不断摆布,不断抟捏塑形,不断释放出新的光和热,也装点出新的时代风景。
(作者:李林荣,中国文艺评论(北二外)基地执行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