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性、负责任的网络文学平台,有望在网络生态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IP回归理性,并且与经典文本的形成进入新一轮的重叠,值得期许。
一、网络文学的命名释疑
将网络长篇小说简称为网络文学,这其实是在混杂网络语境下的权宜之计。那么问题是,在网络长篇小说之外的那些相关文体又该怎么看待?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指出:“把握现代世界中存在的复杂性对我来说意味着一种简约、浓缩的技巧。否则的话,您就会坠入无尽的陷阱。”对于网络文学而言,这样“无尽的陷阱”也比比皆是。
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学都与社会发生关联,但没有哪个时代的文体是均衡发展、面面俱到的。楚辞、唐诗、宋词各有侧重,但并不影响其他文体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追究网络长篇小说之外的文体是不是文学便成了一个伪命题。
著名文学批评家何平表示:“如果我们谈论文学,应该是‘全网’状态下谈论网络上发生的所有和文学相关的一切……尤其是生存在网文平台庞大阴影下的大于‘网文’的网络文学,那些暗夜潜行的文学实践者,比如‘果仁小说’之于短篇小说的建树,比如‘诗生活’对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健康生态的培育,比如‘简书’所推崇的个人独立写作。”厘清这几组关系其实不难,回到朴素的现实情境和逻辑起点来判断,我们有理由认为,何平所指的网络文学实非具体的网络文学,而是泛概念意义上的网络文学。
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季认为,“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看,商业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缓释;从大众需求积极性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存在的症结也基本上是广大读者所排斥的。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在文化层面上已经形成战略思维,‘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字字千钧,当然包含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支持、引导和管理。”网络文学的自我净化与修复功能,在这样的宏大历史话语中同样能够建设起来,这是值得期许的。我们不能因为个体的被遮蔽就认定网络文学整体在学术道义上的缺失,也不能为了人为的平衡而在学理上采取掐尖式的打击。合理的批评应该是立足整体,区别对待,针对个体,具体论述。任何抽象、混杂的批评只能使问题更复杂,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剖析和解决,甚至可能将清晰的问题引向混乱、无休止的争论。
以网络长篇小说为例。网络长篇小说异军突起,可谓网络时代文化的一种进步,而非退化。它作为一种文体,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美学特点,其文学性不能因为资本特性或者个别文本的平庸而被整体否定。
网络长篇小说的庞大体量、芜杂状态虽客观存在,但优质IP的诉求,其实是对网络长篇小说的一种高标配,也是网络文学自身提炼内功的实验场,而非无序竞争的直接后果。同时,优质IP的诉求,也有利于抵制“盗版”,因为IP之后的文本会更加透明。《芈月传》的版权之争,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IP的积极意义。
除此,传统文学在互联网上的生存空间则是另一个话题。平台商都在寻求突围,利用自身的品牌持续深入地生产个性化的产品,在读者体验上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甚至推出个性化的“私人定制”服务。例如,诗歌的小众与网络平台的集聚效应结合,在繁荣诗歌艺术的同时,也在细分市场资源方面作出了主动回应。
窃以为,网络文学平台资源的整合,将来会成为网络文化企业竞争的重点。其中,有个性、负责任的网络文学平台,有望在网络生态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二、IP的价值之困及发展前景
文学与IP既不是母子关系,也不是等同关系,其实是共生关系。文学的基因里,先天就存在IP元素,只是需要一定前提,才能提炼出IP来。所以,IP是文学艺术的一个阶段,也可以看成是高级阶段。而批评者之所以对IP咬牙切齿,与IP内在的商业特性不无关系。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转化、改编,文学就还停留在次娱乐阶段,教育功能要远远大于娱乐功能。IP的这种“原罪”,是其不讨一些人喜欢的根源所在。
笔者认为,当下娱乐界对于IP的需求,可谓文学自由市场形成后的一种积极回应。正是有了这种自由,文学IP孵化才如此有效。追逐商业利润是资本的特性,但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文学的娱乐性在改变传统文学小众化状态的同时,对文学的要求更高,需要考虑如何娱乐大众。所以,作者只是整个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在上升拓展过程中,须将具有IP开发价值的文学提炼到全文艺产业链的高级阶段。孤立地谈IP,抛开提炼的前提谈文学,均未切中问题要害。
事实上,中国的IP开发进程远未达到市场的需求和高度,各类文艺人才依旧匮乏。很多文学IP处于隔绝状态,造成了资源浪费。在国家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IP,不能将资本的逐利特性与IP的客观存在混为一谈,不能把人才之困的棒子打在IP身上,甚至将IP视为破坏文学基因的罪魁祸首而施以无情的压制与打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将文学当成静止不动的形态是一种缺乏历史观的行为。正确的历史观既包含对过去史实的充分尊重,也包含对当下现实的客观认识。网络文学的IP特质,是文学在现代科技时代的突进与转型。除此,还需整体地看文学的知识化流变。文学在知识匮乏的时代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但今天的文化语境与过去有较大区别,互联网普及与知识的普及几乎同步,大数据完全可以提供各类知识的查询与搜索。因此,文学的减负也成为事实,文学的整体功能出现了转型。于是,一些人失落地感慨,“文学不再是原先那个文学了”,其实这是犯了郑人“刻舟求剑”的错误。
说到底,IP之困的根源还在于人才的匮乏与市场需求的严重不足。批评IP的商业化,犹如批评猎人手中的武器一样,显然是批错了对象。我们着急的应该是可供IP的文学太少了,能够改编IP的人才太少了。这样的现状,一定要适时进行机制性转变。
未来,IP的构建,无疑会对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提出培养高端人才的内在需求,也会改变人们对文学的单一机械认识。换句话说,IP作为文艺的核心要素之一,必将改变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市场分化会进一步强化IP话语权力的转移。融合与提升,将是阅读市场的主流趋势。IP回归理性,并且与经典文本的形成进入新一轮的重叠,值得期许。
(作者:吴长青,爱读文学网总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