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观察>正文

夏烈:网络文艺评论的审美标准

2016-10-08 阅读: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收藏

  编辑时间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文艺工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这句话揭示了网络文艺评论面临的巨大契机和挑战。立足于广阔社会现实的网络文艺领域,其创作实践和创新风潮包含着丰富的内生能量,任何一个爆发点,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条理论问题的线,并重建我们的文艺评论体系。因此,越是介入鲜活的文艺实践,网络文艺评论越能接地气,越能切中时代的脉动、发挥影响力。所以,网络文艺评论需要进“场”,而且,要进到“场中央”。

  21世纪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及其内容了,有关于此的基础建设也像历史上的城市建筑、机器和电网一般成为必需,我们的文明步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的高速互联、共建共享和全球化进程之中。

  网络文艺批评的学理支柱

  技术带来的革命意义在媒介、市场、社交等领域显而易见,魔力四射并难以完全预见其最终结果。换句话说,研究、评价、引导、磋商互联网文明的内在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必须的。这中间,网络文艺的生成和巨大的价值空间是全球网络文明的重要板块,它已经刷新人们创作观赏的行为和习惯,颠覆了传统文艺的诸多范式。

  在积极进场做网络文艺评论之前,对我们的文艺处境和观念转化应作出大致靠谱的条分缕析与理论概括,奠定常识、凝聚共识,构架出新的知识论和方法论。目前一般看待网络文艺的误区和盲区表现为:要么看不起这个草根出身的小兄弟,要么满足它“屌丝化”的形态而拒绝思想和艺术上的升级,在我看来这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误和不同势力当下利益的固步自封。破和立之间,应强调哲学、社会学和美学的理解对网络文艺是基本的、优先级的,可以说他们就是网络文艺批评的三大学理支柱。

  首先,哲学地思考互联网及其文艺创作,不得不赞叹这种发端于技术而今天全面覆盖人类生活的文化和文明是又一了不起的“造物”。在互联网之前,人类至少还有两次对伟大造物者的模仿,一次是器物层面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其最终的形态则是物化了我们的生活,形成了城市和社会;另一次则是写作。写作从造物的意义上说,即一种脚本设计: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关系、命运。写作从抽象的、虚拟的层次再次逼近(模仿)伟大的造物者之谜,即其造物的方法、手段和心灵基因。而目前的互联网及其虚拟世界是第三次模仿,它再次召唤着人性的踪迹、两性的踪迹、身心的踪迹填充并且发展出人类的创造之域。上述三次人类“造物”之旅的理想形态都是功能性和审美性的高度合一。所以说,当我们把文学的虚构叫作“第二世界”的时候,互联网时代的虚拟艺术与技术就是“第三世界”的到来。因此,网络文艺无论它现在的形态如何,都势所必然,都是哲学要观照和解释的对象。

  能力、良知、远见和责任感的调谐

  其次,网络文艺的创造者前所未有地回到了人民群众的多数中,回到了几近全社会中。它敏锐地呈现着社会和个体的关系、时代的问题和人们渴望超越的想象,甚至我们受教育的网民的层次分布和才能状况,还有就是我们通过“网络文艺+”(比如+穿戴设备、VR/AR、人工智能等)的使用和体验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会发生那些改变,这些改变会不会改造社会形态?完整的文艺与社会关系,是在满足人们文娱的基本诉求外,一方面提升崇高意旨、丰富精神内涵,一方面反思和跟踪网络性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得失代价。此外,关涉网络文艺社会学价值的另一核心命题是资本在此间的过度掠夺——既要保持市场给予文艺创作、传播的活力,又能精准有力地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网络文艺上的篡权和跑偏,是一项考验我们能力、良知、远见和责任感的工作。

  坚持多样性同时引入标准

  最后也是网络文艺作为文艺的本质属性:审美即其美学原则、美学标准、美学追求。目前网络文艺作品(产品)的体量大、总体质量弱,难免泥沙俱下,但这不该成为其放弃“文艺”之审美进步的理由。网络文艺既要根据它哲学上的特点制定其富有个性的评价标准,但同样也要服从其在美学上的一般。比如经常讨论到的网络影视、动漫“有视觉,无故事”或者网络文艺粗鄙化、跟风化的问题,其实都是艺术学、美学的常识,可以援引艺术学美学史上的经验,那么,领会创作规律加以执行就能做好,坚持多样性前提下不断引入审美标准就能做精。

  在中宣部关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学习读本中,对文艺评论有这样的认识和表述:“理想的文艺评论是融科学和艺术、智慧与美感于一体的。”诞生于科技和人类造物智慧后的网络文艺无疑是艺术与美感在这一新世界的再次降临;我们因此同样有理由期待吸收了三大学理支柱后的网络文艺批评,成为这样的融为一体的理想评论。

  (作者:夏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副秘书长)

 

  延伸阅读:

  网络文艺评论要先刷“网感”

  夏烈:网络文艺批评的三个学理支柱

  艺评百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及委员构成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