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文艺非常火爆,从读者的追捧、市场的走红到中央的提倡,网络文艺已越来越不容忽视。然而,面对数量庞大、质量参差的网络文艺作品,网络文艺评论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体现在:首先,网络文艺的受众是广大的网络读者,网络文艺的主导艺术趣味是大众趣味;而网络文艺评论的专业队伍此前主要来自学院派,有着巨大市场效应的网络文艺作品,不一定就能引起他们的审美共鸣。
其次,网络文艺受制于市场资本,作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作品数量以及读者反馈,对很多网络文艺作者来说,文艺评论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如此一来,网络文艺评论便难以形成和创作的互动。
再次,网络文艺作品数量巨大,每天网络上上传的文字量近亿字,每年完本的网络小说有数万部,一部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字,但精品却不多。如何披沙沥金,对评论家的阅读体力是个严峻的考验。
最后,网络文艺作品依托网络而生,而网络文艺评论文章以前大多通过纸质媒介发表,二者不在一个场域,如何通约?网络文艺评论又如何发挥“磨刀石”的效应?
以上困境,对当下的网络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评论者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要有更开阔的文学视界,要在通俗文学、世界文学、未来文学、文化发展等向度中审视网络文艺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评论者要放下架子,走进网络文艺创作现场,游走网络文艺论坛,参与网络文艺互动,了解网络文艺的特点,掌握网络文艺的规律。其三,评论家要做到大量阅读,要有敏锐的感悟力,及时发现网络文艺的新动向,具备前瞻性的眼光,提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艺核心概念,建构中国网络文艺评价体系。除此,还要鼓励那些从小阅读网络文艺作品长大的“85后”“90后”“00后”参与到网络文艺评论工作中来。因为他们天然“在场”,对网络文艺有着更多的感同身受,他们的加入,将有利于推进网络文艺评论的深化。
(作者:周志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副秘书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