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讲述文物故事,呈现舞剧美学——评舞剧《五星出东方》

2021-08-2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徐刚 收藏

原题:讲述文物故事,呈现舞台艺术的丰富美学内涵

——舞剧《五星出东方》观后

  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是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掘。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织锦护臂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等。首先,它代表了当时极为高超的织锦工艺,其精美和完整度都绝无仅有;其次,作为星占学卜辞的一部分,“五星”“东方”和“中国”的字样,尽管其字面意思与今天并不相同,但也令人深切感受到吉祥之意;第三,该织锦护臂发现的地点在新疆和田,这更加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对于今天的民族关系问题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面对这样重要的文物,如何讲好文物故事,显得更为迫切。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的背后,涉及到文物IP开发、周边文化创意产品等文化消费方面的诸多议题,更涉及到今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文物很重要,但可以挖掘的史料记载及故事起源语焉不详,这给讲述故事增添了许多难度。汉代织锦护臂的故事一般围绕它的历史出处做文章。比如《汉书·赵充国传》就将其追溯到“讨南羌”的汉朝将领赵充国。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讲述新疆博物馆珍贵藏品故事时,关于织锦护臂这一部分,讲的就是赵充国的故事。老将军赵充国征讨南羌,先招降后离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解决了边疆冲突。这生动反映了当时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关系,固然生动有趣,但从我们今天和平发展的大局,在今天的时代,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舞剧《五星出东方》即呈现了独特的故事形态。该剧由北京演艺集团联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共同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新疆新玉歌舞团联合演出,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该剧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题材,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刻认同,乃至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

  这里的故事主体只是战争脉络中的一段小插曲,或者说是战争间隙发生的一段感人的段落。汉军征讨边疆民族的故事脉络被有意弱化,而突出强调了民族融合与团结,以此诠释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深刻主题。在此,文物故事是文化消费的重要产品,但其核心要义在于塑造一种文化认同。具体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一方面是要加强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亲近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书写和锻造。在这一点上,舞剧的故事性显然要胜过央视《国家宝藏》里赵充国的故事。

  当然,这都是从比较宏观的层面进行比较。从更微观的层面来说,舞剧《五星出东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舞台艺术所呈现的美学形态。不仅仅是作为现代技术的声光电,以及极富感染力的人物肢体语言,还包括有限的舞台所凝聚的丰富的美学内涵。比如舞剧一开篇呈现出一种清晰的情感节奏变化,有着极为独特、又颇富考古元素的开头。舞剧开始于有些阴森的考古发掘现场,幽暗的光影、古怪的音乐,先声夺人,共同烘托出一种恐惧感。毕竟,提起精绝古城便会让人想起天下霸唱的著名小说《鬼吹灯》,以及由其改编的电视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但随着故事的展开,观众看到人群在风沙中跋涉的身姿,伴随肢体与自然的搏斗,一种肃穆的悲剧意味开始取代之前的恐惧,紧接着,又逐渐走向平和、从容,乃至欢快。舞台正是通过恐怖—静穆—从容—欢快的节奏变化,使观众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愉悦。

  此外,舞剧《五星出东方》至少还包含以下相互对应的美学形态:其一,传统与现代。故事借鉴了网络文学中流行的“穿越剧”模式,以某种意义上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故事模式展开,最后也以现代人的归返为结局。舞蹈风格上容纳了传统与现代的不同风格。其二,正统与奇观。既有汉代中原作为文化正统的舞蹈形式,也有来自异域尼雅及包含异域风情的舞蹈形式,呈现出一种文化奇观效应。其三,宫廷与民间。这里指的是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结合。舞剧包含了雍容华贵的汉代宫廷舞蹈,以及精绝宫廷艺术,又有来自市井的、非常民间的舞蹈艺术形式。其四,喧嚣与静谧。舞剧中有不少篇幅涉及人物打斗的场景,这便营造出一种喧嚣热闹的感觉。与此同时,也不乏有人物情感深切流露的舞蹈,营造出与喧嚣相对的静谧感。其五,庄严与幽默。该舞剧最高潮的部分无疑是奉的牺牲所激起的庄严与崇高感,深切体现出悲剧的心灵净化意义。然而,舞剧中又有诸如洗澡舞、和尚舞等许多饶有意味的、极为幽默诙谐的舞蹈桥段,高度凝缩在如此有限的舞台,营造丰富的美学形态。正如观众所言,全程没有一句台词,但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早已胜过千言万语。

  舞剧《五星出东方》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做了极好的尝试,并给不同艺术媒介的创作传播颇多启示。历史题材小说、话剧、电影、戏曲、电视、动漫创作及衍生产品的开发,更加努力,皆有可能。

  (文中图片来源于“北京演艺集团”微信公号,刘海栋、何铭、游吟诗人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徐刚,文学博士,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李维娟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当代舞剧《五星出东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盛大礼赞(于平)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