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话剧《香山之夜》也正在首都剧场热演。作为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推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无论从立意、创作还是表演上,都具有较高水准,是近年来剧场原创剧目中难得的佳作。
该剧由李宝群编剧,任鸣导演,王斑和方旭主演,于2021年3月25日首轮公演。在72年前的同一天——1949年3月25日,正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进驻北平香山“进京赶考”的日子。同年4月23日,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为此,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写下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慷慨激昂地抒发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与决心。而在浙江奉化溪口同时接到消息的蒋介石深受打击,面对惨淡的前路,不得不作出抉择。
《香山之夜》正是围绕这一历史事件展开,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戏中戏的形式,通过毛泽东、蒋介石之间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该剧的出彩之处,就是能将严肃的党史题材剧作进行重塑,大胆探索更为年轻化的戏剧表达,为此类题材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在戏剧结构上,话剧《香山之夜》摒弃了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大胆展开跨时空对话,运用新媒体技术,运用更加年轻化的舞台语言诉说党史故事。话剧以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话展开,这种“戏中戏”的舞台形式达到的间离效果,不仅起到了推动剧情的作用,也进一步深化了戏剧主题。提到“间离”,就不得不提到布莱希特的戏剧体系,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陌生化”和“间离”。在《香山之夜》中,观众通过王斑、方旭两位主演的演绎,从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个人物中跳脱出来,更加理性地思考如何戏剧化地表达党史主题。
在舞台设计上,当下时髦的新媒体影像运用也成为亮点之一。整个舞台一分为二,营造了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和浙江奉化溪口蒋介石老家卧室两个空间。背后有一个巨大屏幕,随着剧情的进展,以纪实影像的形式表现相关史实的影像片段。当一张张珍贵照片、一段段纪实影像展现在观众面前时,眼前的舞台与历史的真实彼此呼应,触动人心。
在表演上,虽然话剧《香山之夜》全程只有两位主演,但舞台呈现出千军万马的气势。由于剧作“戏中戏”的“间离”效果,使演员的表演更具复杂性,这意味着表演者要跳脱角色本身,与角色保持距离,牵扯到演员与角色、台下观众与台上演员及其角色两个层次间的关系。观众从剧情中脱离出来,以一种更为理性的视角看待剧中人。王斑和方旭通过富有层次的演技表达,较好地诠释了剧中人物的气魄与深度。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1949年那个关键节点的历史与人物。
从对人物的演绎方面看,王斑的外貌形象与角色存在一定距离,但在舞台上,他通过表演将这种距离最大程度地缩小了。毛泽东对其妻杨开慧的独白片段,即使单独来看,也可以称为独角戏中的经典演绎。在这一段落中,毛泽东作为革命的战友,作为深爱妻子的丈夫,一声声“开慧”直击人心。相较于激情四射的演讲、慷慨激昂的动员,这种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的家国情怀尤其令人动容。相对于饰演毛泽东(王斑饰),饰演蒋介石的方旭表演充满爆发力,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当蒋介石承认失败的时候,方旭以层层递进的情感传递,将人物的失落与不甘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演员的表演不失俏皮,在台上开起了玩笑,说起了网络流行语,这种接地气的演绎更显年轻,也让现场观众会心一笑。
党史题材话剧作品的创作要有新意,光从剧作或者表演上下功夫显然是不够的。随着话剧艺术的发展,舞台的呈现形式已经发展得较为多元,“戏中戏”的戏剧结构,“间离”化的表演呈现,新媒体影像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广泛应用,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与党史题材话剧创作相结合,就有了一定的探索意味。党史的讲述不再严肃化,而是更加年轻化、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更为接地气的舞台表达,让党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们脑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也如剧中人物所说:“在建党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赢,关键在人民。只要我们的党不脱离人民,时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啊,新中国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话剧《香山之夜》生动地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伟大初心与使命,为观众上了一节形象生动的党史课,也为将来党史题材话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探索思路。
(文中图片来源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康婕,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博士后,供职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有限责任公司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