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纵使跨越千年仍能感动读者,这与其所蕴含的情志息息相关。“诗言志”“诗缘情”,诗人用诗歌来寄托个人情思、表达自我、展现人生抱负。读者从诗歌传递的情感中有所思有所得,开阔眼界、净化身心、提升审美、慰藉心灵。优秀的诗歌带给人们追寻美好与希望的诗意想象,引领人们诗意栖居。当代人或多或少都有着各自的“栖居困境”,如何从信息爆炸的虚拟网络桎梏中脱离出来?如何让“栖居困境”转向“诗意栖居”?优秀文化产品的助力作用不容忽视。
相较于宏大主题的审美意趣,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诗意虽然微末,却更能打动人心,它以接地气的方式贴近民众,悄然而持久地浸润心灵,唤醒脑海里的久远记忆和心中的柔软情绪。由深圳卫视推出的大型原创文博推理秀电视节目《诗意中国》自2018年以来已播出三季,做到了让诗意照进现实。通过该节目,观众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审美所传达出的小美好、小确幸,从而常怀感恩之心,珍惜当下平凡生活,更加积极乐观面对未来。我认为,《诗意中国》在将厚重的知识题材转换成现代审美与文化语境方面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
一、诗意生成:来自日常生活的审美
让诗意照进现实是《诗意中国》创作的初衷与目标,节目中所传递的生活之美并非涉及宏大主题,而是指向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宗白华在《流云小诗》中写道:“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诗意中国》出题官郦波也指出,“一句诗一种心情,一个人一处风景,人生自有诗意。”凡此种种皆表明诗意就蕴藏于日常生活之中。
正是基于这种“日常生活审美”的基本思路,《诗意中国》对诗歌中所描述的事物、场景、细节等做出深入浅出的生动阐释,把原本曲高和寡的诗歌内容嫁接到日常生活之中,让观众从中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美好却总被忽略的诗意。所谓诗意人生,不过是心中所感所悟及眼前所见所闻,而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承接物与我的一个桥梁,能够将步之所至、言之所及、心之所想都转化为诗意。
二、观照现实:时空延拓及意义超越
《诗意中国》开播伊始的口号是“生活有界、诗意无疆”。“诗意无疆”是指诗歌及其蕴含的诗意应具有穿越时空、经世流传、打动人心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中国古诗词及其蕴含的诗意能跨越时空界限,尤其是能从过去观照现实乃至未来,这是弘扬诗歌魅力、传递美好诗意的题中之义。《诗意中国》有意识地打破诗歌类综艺节目“就诗论诗”的常规范式,通过节目编排与环节设置,主持人、出题官等将原诗意象、意境等巧作对比和转换,拓宽了诗歌的时空维度,在观众心中铺开一幅幅动人的诗意画卷,让观众更加关注当下具有烟火气息的诗意生活。下面,具体以《诗意中国》第二季为例展开分析。
一是话题设置。本季从情感、生活、人生追求三个方向设置话题,这些话题具备文化共性特征,因而能穿越古今,启发现代观众对古今诗意生活的思考,进而唤醒其对诗意生活的美好憧憬。如在第五期节目中设置“俗世奇人”话题,诗意出题官庞玮朗诵《口技》时,“90后”口技传承人方浩然同时对《口技》原文进行模拟。之后方浩然又模拟电影《速度与激情》中的音效,扣人心弦的表演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口技表演者仅凭一张嘴就能拟万物之声的本领,从而在时空延拓中感受到口技带来的独特诗意魅力,进而对口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贯通古今、超越现实生活有了更为亲切的体验。
二是话题引导。本季诗意主理人赵普及诗意出题官郦波、庞玮有意引导,让观众对诗歌中的诗意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生发更加贴切鲜活的感受。在第七期“万水千山总是情”中,郦波、庞玮给出“江山如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山水有灵”的话题方向后,与赵普共同将观众带入一场诗情画意的山水之行,引导观众从对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的认知、到用脚步丈量天下的坚守、再到在山水之灵中找寻情与意。通过话题引导启发观众思考诗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传递积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人生态度,提供娱乐审美的同时,也能引导观众崇尚健康乐观的生活方式。
三是话题讨论。诗意主理人、出题官、嘉宾及高校大学生方阵在互动讨论中结合自身经历对诗歌中原生诗意进行生活化阐释,将抽象的诗意逐渐融入、照进现实生活。如在第六期“难得人间相聚喜”中,各方以聚中有乐为话题,从古人雅集玩乐的方式到现代聚会的形式,从古代投壶射覆到现代喝茶聊天,从成年人聚会到学生派对展开互动讨论。诗意由此折射到现实生活里,观众从中体会到古人雅集及现代聚会的诗意乐趣。本季的话题讨论不仅传递出诗歌的原生诗意之美,更为重要的是将人与诗进行重塑,诗意表达更加细腻生动,帮助观众在诗歌之旅中探寻一场诗意盛宴。
三、价值引导:积极传达生活之美
与日常审美逻辑相一致,《诗意中国》的价值引导并不是宏大壮阔、振聋发聩式的,而是轻言细语、妙语连珠地表达与解读诗歌诗意,使得知恩感恩、积极奋斗、爱国爱家等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流淌到观众的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追求真善美。《诗意中国》获得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原因不仅在于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更重要的是能抓住打动人心的精神品质,对观众进行正向价值观的积极引导。
《诗意中国》通过诗意推理的模式将诗歌文化与价值引导巧妙结合,通过展示出诗歌中的诗意新貌来重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之美,聚焦诗意的生活方式与处世哲学,兼具美学情趣与人文内涵。在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起到了价值引导的作用,建构起观众对于诗意生活的集体认同,召唤观众精神与心灵的诗意回归,进而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诗意人生。
《诗意中国》以“用诗意传达生活之美”为己任,立足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将诗歌的诗意之美通过细腻、年轻化的表达呈现,激活了观众的文化记忆,引导观众认知、感悟传统文化。电视艺术创作也应来源并扎根于生活,挖掘人文思想内涵,展现现实生活的美好图景,让民众心怀美好希冀。在实现娱乐功能的同时,擦亮价值底色,良性引导观众精神需求。《诗意中国》的尝试与创新或可为当前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作者:钱瑞,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