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评中国首部当代瑶族音乐剧《过山“谣”》:回归“乳水之源”,唱出“醉美瑶乡”

2021-01-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徐诗颖 收藏

回归“乳水之源”,唱出“醉美瑶乡”

——评中国首部当代瑶族音乐剧《过山“谣”》

  作者按语:

  很多民族的发展史都是一部水乳交融的迁徙史,过山瑶同样如此。它是我国瑶族四大支系之一,以广东韶关乳源为中心地区,在广西、湖南、云南以及泰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地均有分布。从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一直发展到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过山瑶,同宗共脉,语言相通。过山瑶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歌谣,这成为了他们的文化乳汁和心灵源泉。乳源是当今世界各地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连结点。过山之谣,如同乳水之源,哺育着世界各地过山瑶的同胞,唤醒着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为了展现瑶族艰辛的迁徙史和浓郁的寻根情,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倾力打造中国首部当代瑶族原创音乐剧《过山“谣”》。该剧由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习馆制作演出,由国家一级导演、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裘华松及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习馆馆长赵云金担任总导演,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高翔担任作曲。作为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55周年献礼的剧目,上演后赢得多方赞誉,荣获2019年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全国五台剧目之一参加了2019年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最新亮相于2020年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并荣获综合组三等奖。

 

  音乐剧《过山“谣”》全剧共四幕剧情,以34首歌曲贯穿其中,立体表现乳源秀丽的自然风光、过山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能歌善舞的瑶族同胞。乳源过山瑶少女秀秀(女一号)在海外嘉年华献唱一首天籁瑶歌,吸引了在国外成长的过山瑶后裔乔治(瑶族名字“拉高”),启迪他带着“醉美瑶乡”计划回国寻根,而无意引发的祭祀火灾却实现父亲宗孝半个世纪未竟的夙愿。因此,一场大火勾起50多年前迁徙失散的心酸记忆,半块绣花巾重续半个世纪的母子情谊,一首瑶歌牵出跨越重洋的幸福爱恋,一次梦圆描画出瑶乡未来的憧憬。该剧的最大亮点莫过于此,用瑶族歌谣作为纽带,以寻根问祖为故事核心,凭借音乐剧形式独特再现“过山瑶”风雨迁徙的历史,让海外瑶胞沿着“一带一路”的足迹寻找自己的根性和原乡,与国内瑶胞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以爱育情,从而巩固血肉相连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过山“谣”》以音乐剧为表现载体,根据“寻根”这一主题,将“孝道”之情贯穿其中,感人至深。剧中的歌唱、对白、表演、舞蹈等艺术形式将中国文化、当代题材和西方艺术有机融合,又融入现代科技手段,立体展示了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该剧总导演之一裘华松表示,“音乐剧是‘舶来品’,但我们要扎根民族特色,做中国的原创音乐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有方言、有民谣、有地方戏。瑶族的歌谣、音乐特别好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独特性,我们要找到它,要与音乐剧这种形式相结合。”因此,该剧让我们看到戏剧团队寻找瑶族音乐独特性的努力,立足民族特色,成为了当代展示“最美乳源”的文化精品。

  任何民族文化的基因,都根植于他们生活的土地。瑶族儿女“耕作一山,则移一山”“千里开田来就水,万里抛心来就山,走了一山又一山,背起竹篓把家搬”等艰辛迁徙史被融进音乐剧,形成了贯穿全剧的主题曲《永远的歌谣》。一方面,这首歌谣唱出山里动人的瑶族风情,如“你像鸟在飞,我似云朵追。一山又一山呦,同在风里醉,风里醉”。另一方面,“一山又一山,一水又一水,走山的脚步有我相随”等歌词反映出正因为坚韧、顽强、博爱、乐观、朴实的瑶族精神一代代传承,才使得瑶族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形成了这个民族共有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印记。此外,演员凭质朴平凡的表演和干净纯洁的声音唱出“醉美瑶乡”,发自灵魂的美撞击着观众的心灵,冉升起家园情怀,传统民俗和炫目服饰在科技舞美的衬托下显得更有感染力,时空的交错重叠与自由转换使得舞台技法的演绎和审美得以有效建构。然而,该剧的魅力并不在于完全依赖时空来讲述故事,还通过34首歌曲将剧情串联起来,也就是说,歌曲成为戏剧情节背后转换的动力,如同裘华松所言,“有时候我们不从时空方面去诠释剧情,我们用一首歌就能够解释我们接下来的戏应该怎么走、怎么演。”

  作为当代中国首部瑶族原创音乐剧,该剧也成为宣传乳源旅游特色的文旅新剧。“文化+旅游”模式已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的新风尚。它既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可以说,该剧在发挥文旅功能的层面已经相当成功,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于如何推广到国外以及将其形成系列精品,仍有可提升的空间。对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该剧能实现过山瑶文化传播与现代观众审美相融合(即使到了国外演出相信也不会产生太大隔阂),主要原因在于戏剧融入了中西跨文化交流的元素,但还可深挖戏剧冲突。比如:信基督和拜盘王出现在同一时空,这不会让“寻根”的主题来得突兀。拉高从小在国外成长,但父亲长期的“寻根”教育以及身体力行在海外传播瑶族文化,使得“家乡”的概念深深筑牢于他的内心。即便如此,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实际上仍会困扰着拉高,可剧中对这一人性的挖掘还不够充分,似乎一切的发生都来得水到渠成。内心的不适是否会因寻到走失的奶奶便释怀,这一点依旧存疑。

  第二,该剧通过一首摇篮曲的歌谣沿着“一带一路”唱出国门,从而揭开过山瑶变迁的历史,唤醒海外瑶族同胞沿着这条路回望故乡、不忘先祖。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现实价值而言,都值得肯定。从中西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继续思考,若想真正将系列剧目做到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形成共鸣,而不仅仅停留于华人群体,多元文化交融应是题中之义。秀美的瑶寨风光、绚烂的瑶族服饰和独特的日常民俗可以吸引更多人来观看,但恐怕带着猎奇眼光的不在少数,在国际语境下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和“寻根”。为此,若能突出瑶族同胞如何在国外的环境推动多元文化融合交流,并且大力传播中华瑶族文化,讲好瑶族故事,将使得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以及民族团结的要义,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搭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

  第三,该剧立意明显,观众也能从中感同身受,但也有一点意犹未尽之感。所谓的“意犹未尽”,主要指的是目前还属于传统观剧模式,观感较为单一,互动性不强,瑶族风景还不够立体。《过山“谣”》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剧,也是作为对外宣传乳源并为其打造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文旅新剧。可以参考“印象”或“又见”系列经验,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如云门山)专门为其打造一个实景演出场地或剧院,邀请当地的瑶族同胞参与其中,协同联动,并与其他区域的瑶族文化合作发展,对“世界过山瑶之乡”进行民族品牌塑造与对外宣传。同时,该演出场地可以打造360度旋转观众席,并在音乐剧中夯实相应内容与补充互动环节,从而为观众增添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或许通过这样的尝试,能让观众更有兴趣、更加充分地了解瑶族文化乃至中华多民族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

  毫无疑问,《过山“谣”》的成功上演为本土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一抹靓丽之色,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对外传播方面,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做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听懂中国声音、读懂中国故事。期待以后创造出更多展现广东本土民族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挖掘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徐诗颖,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博士后,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李维娟

音乐剧《过山“谣”》演出照,图片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剧评丨徐诗颖:回归“乳水之源”,唱出“醉美瑶乡” ——评中国首部当代瑶族音乐剧《过山“谣”》(“跨界经纬”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网评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京剧《锁麟囊》:探析传统戏曲的 “变”与“不变”

  原创音乐剧《在远方》:时代感与烟火气并存

  后疫情时代的魅影:音乐剧《剧院魅影》在台北

  新时代广东戏曲的“地气”与“高峰”:此是岭南春气候

  广东评协擦亮“粤派批评”品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