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也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之谜

2020-12-3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王震 收藏

  根据目前学界对网络文学的定义,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普遍被默认为1998年。日前,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以“金庸客栈”为个案,认为应以第一个网络原创社区的建立作为网络文学的起始点。该设想首先针对《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和“榕树下”影响力的辐射范围提出质疑。该讨论促使笔者围绕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进行了另一角度的探索。相较于从媒介角度看待网络文学,本文试从事件的角度看待网络文学,其核心问题是解释网络文学不同于其它写作的独特性,对作家创作、文本、阅读等进行系统的重新认识和分析。

  文学事件强调作家创作的过程性、文学语言的建构性、文学的媒介性、阅读的作用力以及文学对现实的影响,它将文学的发生和效果视为文学性的关键特征。在此意义上,《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与榕树下首先体现了网络文学概念生成的断裂性特点。正是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始,中国大陆开始意识到网络文学的存在,也正是由于榕树下的建立与发展,使得网络文学进一步进入大众与学界的视野。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榕树下数次举办的“网络原创文学大赛”。作家陈村请来余华、王安忆等人作为评委,这让网络文学再一次引起学界关注,并且由此开启了世纪初“网络文学”的概念之争,“网络文学是什么”的疑问也得以在这些争论中逐渐清晰。齐泽克在《事件》中提出:“事件总是某种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发生的新东西,它的出现会破坏任何既有的稳定架构。”在某种意义上,《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与“榕树下”的出现实际上体现了“网络文学”这一新兴事物产生的断裂性特点。然而正如邵燕君所说,讨论网络文学起始点问题,光看影响力是片面的。因此以中国网络文学主导形态的商业化类型小说为依据,对起始点进行事实回溯,将会是探究中国网络文学起始点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式。

  从媒介角度溯源,“金庸客栈”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学的论坛时代,催生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根本原因是其所代表的网络文学生成机制。但是自由发帖、网络互动的论坛模式,实际上并不是由“金庸客栈”所开创和独有,而是媒介变革带来的改变,其根本在于互联网技术本身的特点。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论坛模式的网络基因实际上是由技术变革所赋予。因此,我们采取事实回溯的方式,从事件角度去溯源,就会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阅文集团高层,起点中文网创始人之一的宝剑锋曾经阐述过自己对于网络文学的理解:“网络文学最大的特性就是连载性,作家每日更新,粉丝长期追评”,并且最后断言“2001年以前没有网络作家”。如果我们以商业化类型小说为标准,以如今盛行的粉丝经济与爽文模式作为判断依据,无论是“榕树下”的出版机制还是“金庸客栈”为代表的论坛模式,很难与现行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产生关联。

  事件角度需要我们在既有的事实中,寻找中国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核心要素,因此以VIP付费制度为核心的商业化和类型化特点便开始浮出水面。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对付费阅读网站的源起进行考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读写网的诸般尝试。读写网最终因为付费模式的不健全以及读者、作者规模的限制惨淡退场。起点中文网VIP制度的建立也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10月新推出的VIP付费制度同样因为内容付费的新要求以及付费方式的不健全导致读者大量流失,因此还出现了网络作家流浪的蛤蟆凭借一本《天鹏纵横》支撑整个起点中文网的说法。付费制度的真正施行实际上是从2004年10月盛大收购起点中文网开始,借助盛大的游戏点卡渠道,起点中文网开始摆脱瓶颈,逐渐形成了如今盛行的VIP付费生产制度。读写网与起点中文网的发展暴露了技术条件对于网络文学发展的限制,初期支付手段和后期阅读载体的限制使得网络文学很难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而当技术问题被攻克,伴随着支付手段的完善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盛行,网络文学用户迅猛发展,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络文学用户已达4.65亿人。

  如果单纯以付费制度作为标准,那么正如宝剑锋所言,无论是榕树下还是金庸客栈都很难算作网络文学的起始点。但是相较于金庸客栈的非盈利模式,榕树下一开始便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网站。并且,类型小说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98年5月的黄金书屋,这时该网站已经收集了武侠、惊悚、言情等类别的文学作品。此外,不同于金庸客栈单一的武侠传统,清韵书院有独属于自己的“九州系列”。上述种种似乎暗示了类型化特点很难溯源到单一的论坛或网站。可是“榕树下”的存在却有其独特意义。大多数BBS论坛以及文学网站以盗版、转载为主要内容,但榕树下最大的特征是原创性,这也正是其能够作为“文学事件”的重要原因。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中对于文学事件的生成性有两个方面的理解:“首先,文学作品诞生了,文学的世界变成我们经验的一部分。其次,文学的创新,改变了原来的文学规范,并引导读者参与对于世界的重新想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与“榕树下”正是理想意义上的“文学事件”。

  因此,学界之所以把1998年定义为网络文学元年,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与“榕树下”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除了他们在传统文学圈的巨大影响力之外,另一角度便是二者作为“文学事件”的重要意义,体现了网络文学作为新兴文学的最大特点——断裂性。也正是由于它们的出现,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开始被大众认知。毫无疑问,网络文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过程,其概念和范围也开始被不断界定。我们可以从事件角度去探究网络文学的文学史意义。随着网络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问题的定义和界限也会不断深化,但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与“榕树下”所代表的原点意义却不会褪色。

  (作者:王震,吉林大学2019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网评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网络文学中的“大叙事”策略(吴长青)

  网络文学应该面向精神史写作(周志强)

  研讨网络文学属性和特征,探索转型升级新途径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