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现实与理想两个维度,为人民而歌的音乐艺术在当代语境中更要遵循现实主义方法与人本主义态度,满足受众真实的内心诉求并实现深度共情。文旅音乐与新国风音乐是时代发展产物,区别于一般意义的音乐作品,拥有符号化、情境化、交互性等特征,可作为新时期创新与研究音乐价值功能的两种范例。
《文心雕龙》中一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将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精炼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援引此句并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期许:“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这段讲话中四次提到了“生活”,而生活在何处,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感触又在何处,应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现实关切。笔者在参加文联创作采风活动中深刻感受到,祖国各地人民一方面热爱着自己的故土,一方面又向往和追寻着远方,现实与理想的世界都是其心中的真实存在。这就使得我们对“生活”的文艺创作,既要遵循现实主义方法,满足人们对自身真实境况的抒写与歌颂,营造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又要树立人本主义视角,了解并契合内心的理想诉求,从而赢得更深层次的共鸣与共情。
从音乐艺术看,媒介融合时代使音乐对生活的伴随性日益凸显,各种空间与时间、场景与媒介都可成为音乐发声的条件。音乐也以特有的敏感性成为连结人心、生活与社会环境的文化网络。笔者曾在《颠覆与流变》(收录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项目书籍《青年文艺与国家形象》)文章中,以我国流行歌曲为例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70年以来,音乐作品与时代风貌的互动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举国同心谋发展,流行歌曲整体呈现一种集体意识引领下的群体性呐喊,形成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合一的状态;改革开放时期,流行歌曲更多呈现出人们放眼观世界、自我心性解放后的个性化表达,以“西北风”、摇滚乐以及港台校园民谣等为代表;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新世纪初期,流行歌曲呈现出艺术与社会、市场之间的融合及博弈现象,出现了影视歌曲、社会现象歌曲、娱乐歌曲乃至互联网歌曲等多种细分化样态,分众化审美趋势开始占据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在差异化审美中依然有作品实现了在公共领域、不同阶层之间的共有认同,使小情感与大情怀合而为一、雅俗共赏,最大限度满足了受众群体的审美需要,如《北京欢迎你》《最炫民族风》等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