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映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可谓迪士尼在2020年主打的重头戏。影片上映虽几经波折,但在中国故事、中国明星、商业大片等噱头以及铺天盖地的大手笔宣发影响下,料想影片在国内的票房成绩不会太难看。但是作为一部讲述中国故事的商业大片,影片《花木兰》依然没能跳出好莱坞运用和理解中国文化元素的窠臼。
旧瓶:好莱坞制造“中国大片”的套路
好莱坞电影中包含零散或片段式的中国形象和元素自然是数不胜数,而以中国人物或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题材的商业大片,则是屈指可数,众所周知的《防弹武僧》《上海正午》《木乃伊3》《功夫之王》《功夫熊猫》系列和《花木兰》动画版与真人版等寥寥几部。这些作品都共同体现了好莱坞中国大片的生产规律。一是剧情往往建立在一个虚构的古装、奇幻历史时空;二是借助西方观众喜爱的中国功夫动作设计,辅之以大量西方认知或想象的中国文化元素,组成影像的奇观;三是中国功夫明星或华人面孔参演的主创阵容兼顾中国市场;四是典型的好莱坞“灰姑娘/穷小子冒险成长”的叙事技巧;五是高昂的制作投资和先进电影工业技术的影像质量保证;六是商业性质要求下浅显直白的美式价值理念内核。
真人版《花木兰》也正是在上述流水线包装下制作的一部好莱坞式中国大片。影片并无具体指代的时代背景,没有沿用动画版中“木须龙”这一角色,而是加入女巫“仙娘”角色保持奇幻剧情。主演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是在国内外都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阵容,然而影片的武打动作场面却有些平平无奇,也许导演的精力更多是在堆砌各种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和符号上,福建土楼、灯笼、祠堂、石兽、龙、凤凰、宫殿、皇帝、茶艺、功夫、宝剑、气、忠、勇、真、孝……这似乎成了外国导演运用中国文化元素的“通病”,无论用得正确合适与否,一个劲儿地往上叠加即可。在我国的文化传承和艺术作品中,花木兰的故事代表的是忠孝节义的个人道德和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好莱坞导演拍摄的真人版《花木兰》则完全凸显着“个体英雄成长”的叙事线索和自我价值认同的美式主题。影片中花木兰因为个性化而规避传统,抗拒父亲代表的东方文化思想,又出于守护家庭的责任,遮蔽自己的性别,开始一段磨炼冒险,最终还是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身份,成长为一个忠诚、真实、有勇气、有责任的女性英雄,而这些价值正是西方社会文化对英雄的要求。
旧酒:“美式”中国文化认知
许多外国电影中设置展示的中国文化形象、元素、符号、概念等,在很多中国观众看来都有一种不伦不类的奇怪感受,觉得形似但又不够正宗。真人版《花木兰》亦是如此,影片尽管是架空的历史背景,但却出现了多种不同朝代的头饰、服饰、建筑,花周、董将军等成年男子不蓄须的形象,李连杰饰演的皇帝形象与西方文化中“傅满洲”高度吻合,傅满洲是西方文化中经典的带有种族歧视的东方男子形象。而花木兰相亲的妆容和媒婆形象,则一贯是西方文化中对古代中国女性印象的夸张呈现(还可参考《加勒比海盗3》中清夫人的形象)。
影片人物剧照
还有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龙与凤凰图腾,粗浅地解读气、忠、勇、真、孝概念,其他常用的还有阴阳、五行、道等概念。诸如此类的中国文化元素,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认知和想象,在好莱坞电影中大多只是作为异域文化的符号指代,不承担形象塑造功能,画虎反类犬也就不足为怪了。
好莱坞电影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显然不全是传播中国文化,真人版《花木兰》也不完全是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制。我们更不能用严格的历史标准对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的创作指手画脚,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如果他们影片中展示有偏差、非真实的中国人物形象或者中国文化,会影响全世界甚至是我们自己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要做到正本清源,话题依然要落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创造优质本土电影的时代命题。
作者:罗干,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硕士生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李维娟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