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画中有思:一种坚固而澄明的存在方式
——读鄞珊《画·岭南》
英国资深互联网记者、剑桥大学哲学硕士毕业的罗伯特·科尔维尔调研了互联网、政治、经济、新闻、社交、物流和未来发展等领域,在《大加速: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一书中认为: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及其从业者必须不断地自我颠覆,否则就会被颠覆。大加速的行业和生活状态是人类共同的选择。人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如即时通讯,全球互联。世界似乎皆在掌握,但我们也必须忍受技术带来的同质化和同一性,文字、味道越来越和数字一样精确,但缺少情感的温度。在数字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下,当我们沉湎于虚拟现实,思考互联网技术和文学如何相互影响的时候,我读到了鄞珊的《画·岭南》。作家兼画家的这本书将我从光怪陆离的虚拟现实中拉回现实,促使我在大加速的大背景下思考,体味隐藏在文字中的一种坚固而澄明的存在方式。
罗伯特·科尔维尔《大加速: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
在《画·岭南》中,鄞珊坚定而执着地追问地域对画家及其画作的影响。她身上有画家慧眼如炬、心细如发的特质,总能敏锐地寻找到地域文化特质、艺术家工作和生活的变迁对其艺术的影响。她不仅从全球风光、南北之别、名山大川、岭南潮汕和广府文化等大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印记对艺术家的影响分析,还在派别、后学、视野、气质等独特的经历中印证,甚至着眼于一山一水、一粥一饭的细微差别。《画·岭南》难能可贵地呈现了艺术特质的差异性,鄞珊展现了画家的敏锐性和女性的感性特征,放大了每一处的特质和不同,每一笔都因毫厘之差而大放异彩。
鄞珊或穿针引线,或旁观评论,将国画、书法、小说、传记、随笔等各类文艺形式贯穿起来。她不仅关照每个主体的差异,还无意中呈现作者本身坚固而独具一格的主体性。或者说,这些访谈和短小精悍的评论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与《画·岭南》中的访谈和评论相比,我更喜爱书中的随笔,不仅关于画,更是关于作者生活姿态的记录。在我的印象中,鄞珊气质敦厚温柔,颇具古典之风,而其文更加丰富了鄞珊生活中的形象。在大加速的背景下,鄞珊在书中以画和文为中心,以思为辙,放慢了时光,充实了时光,构筑了一个坚固的自我世界,走出了强大的自我轨迹,与生活中温柔敦厚的鄞珊相得益彰。或许她的世界还不够尽善尽美,还有待进一步琢磨,但她对地域、环境、文化、宗教的凝视,足以支撑她走得更远。
鄞珊和很多潜心艺术的人们一样,在技术和速度之外,寻找到了一种与自身存在方式合辙的情调和澄明。这种存在方式似乎逆潮流而动,与坚固的时代底色奇妙地融合。恰如摄影诞生时,许多人担忧摄影对绘画的冲击巨大,会造成绘画的消亡。现在看来,这样的担忧变成了杞人忧天。每种新技术必然提供新的观照世界的方式,会影响传统,但不会使传统消失。尽管摄影和绘画在观照世界的方式上有重叠,但它们各有各的方式、用途和意蕴。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指出:“摄影以一种贪婪的观看方式,……有效地大大推广外表的价值,”将碎片、细节和外表照亮,而镜头艺术(影视)更加突出了这一点。当今,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改变人类的生命形态。迈克斯·泰格马克的《生命3.0》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上,推理并想象了在未来10亿年及以后,人类将挣脱自然进化,进入自我设计的生命3.0科技阶段。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人工智能科学家做出的预测。在远距“生命3.0”10亿年之遥的当下,摄影、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悄无声息地和我们的“生命1.0”水乳难分。当大部分人还沉浸在虚拟现实带来的快感中,以感觉替代理性,以娱乐替代思考的时候,《画·岭南》以凝视绘画艺术的姿态,提供了一种坚固而澄明的生存方式。可以看出,作者既是画者又是思想者,其独特的身份和视角给《画·岭南》平添了一份别具一格的思想性。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技术会发展,审美会变迁,文化会积淀。生命在技术发展的加速度中奔向未来。没有人知道我们迎面而来的是深渊还是海滩。如《三体》中的描写,地球遭到外星文明的袭击,整个人类文明都将陷入危机。当我们不得不远离星球而仅仅只能留下一些文化的印记,什么才能留下来?技术和速度重塑世界的同时,也影响世界。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多样的文化和文明,就像是湍急河流奔腾而过缓缓积淀下来的泥沙,待人们回望,还能看到一片供我们憩息的平原。摄影来了,绘画积淀下来;镜头来了,完整积淀下来;虚拟来了,真实积淀下来。《画·岭南》也做了积淀工作,探究功夫和意义,揭秘小镇和语言,以悖于加速度的姿态沉淀下来。不管发酵到什么程度,不管距离目标还有多远,我想,这种缓慢的探究方式都值得我们尊重。
生命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进化,但我们总要有坚固的东西作为根基。单独的个体在灾难和疾病面前羸弱无比,但总要有一种坚固和澄明的存在方式令我们顽强、自在和舒服。我想,《画·岭南》的访谈、短评和随笔以及作者坚固而澄明的存在方式仿佛是一根定海神针,稳住了心神,值得我们去品味。
(作者:王金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供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