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小剧探讨大问题
——儿童音乐剧《向日葵中队》观后
《光》 《莫离是谁》 新年第一天,一部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原创音乐剧《向日葵中队》在南京的国民小剧场与大小观众们见面了。该剧改编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刷刷的同名小说《向日葵中队》,小说曾获得2016年中宣部“优秀儿童出版工程”奖。对于该剧的成功实践,笔者有几点感悟和思考,愿分享给大家。 一是小剧探讨大问题。这台儿童音乐剧探索了自闭症儿童受教育之路的艰辛和不易。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选择接受教育的途径无非两条:一条是在专门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一条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前者侧重干预,后者侧重适应。至于两者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而儿童音乐剧《向日葵中队》将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故事搬上舞台,实为大胆之举。其触及的话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二是真实反映校园生活。一个生活在自我世界的自闭症儿童,有一天走进一个集体荣誉感极强的优秀班级,对于她和同学们来说,都有一个彼此熟悉适应的过程。这必将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戏剧效果。由此带来的集体与个人、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越发激烈。同时,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也给我们以往习惯强调整齐划一、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创人员对此做足了前期功课,使得该剧的编创既符合艺术的真实,又符合生活的真实。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的这些伟大思想,被再一次激活和唤醒。 三是塑造新时代儿童和老师形象。与以往的儿童和老师相比,他们更有个性、更多才艺、更充满自信、更敢于面对挑战,同时也富有娱乐精神。如能歌善舞、执行能力强的班长吴萌萌,风趣幽默、古灵精怪的“大哥大”马一飞,心思细腻、富有爱心的张小西,内心孤独、酷爱画画的先天自闭症儿童莫离,憨萌可爱、淘气有趣的胖儿,思维敏捷、鬼点子多的神龙,性格温顺、较无主见的罗佳。还有语气和蔼、亲和力强的米兰老师,充满活力、“孩子王”型的小新老师。 四是音乐设计和歌曲创作既符合少儿特点,又充满戏剧性。从整体风格上讲,活泼欢快、充满律动,适合于载歌载舞。舞台右角的钢琴伴奏,有强烈的带入感、亲和力,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演唱的歌词上口好记、明白如话。比如:“你说我们是孩子,你说孩子很朴实,你说我们有未来,像朝阳,刚开始。我说我们有故事,不是你看的幼稚。这故事有意思,也很真实。这是关于我的故事,也是关于你的故事,或许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有些唱段唱出了同学和家长试图走进自闭症儿童心灵的心路历程,较为精彩。如合唱《莫离》《莫离是谁》《光》等,显示了年轻编剧不俗的功力。 五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该剧讲述的是南京故事,在氛围营造上,做了充分的铺垫。像序幕中马一飞演唱的方言歌曲《吃货的自白》:“盐水鸭、回卤干儿、鸭血粉丝小笼包,什锦豆、状元糕、牛肉锅贴豆腐捞儿,鸡汁汤包狮子头,秘制糖藕吃不愁;毛鸡蛋、活珠子,鲜得让你伸舌头……”有点像说相声的贯口,既增添了音乐剧的趣味性,又带活了现场气氛。 六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剧在第一场校园晨读中,特意选取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忆江南……”书声朗朗,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风景秀美、优雅恬静的江南意境中,又仿佛置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尽长廊,令人流连忘返。 七是舞美设计和道具运用简洁明快。通过方块、积木、桌子的变化组合,营造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空间。特别是可移动式桌椅,既是教室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情绪表达的道具。时左时右,时推时拉,运用自如。不像有的剧目,转场费时,拖泥带水,把已经进入戏中世界的观众重又拉回到现实世界。 当然,该剧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地方元素素材的选取上,应更符合情节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否则,可能喧宾夺主,结果适得其反,造成戏不够、“地方特色”来凑的不良印象。再就是该剧在高潮部分增加了现实媒体对自闭症儿童家长和医生的采访环节,造成了“跳戏现象”。尽管主创团队是想进一步引发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并普及相关知识,但实际结果是破坏了音乐剧的完整和故事本身固有的启承转合,造成部分观众以为该剧已经结束而提前退场。其实可以将媒体采访环节放在音乐剧开始之前进行,作为暖场和热身。 总之,儿童音乐剧《向日葵中队》从整体来看,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儿童音乐剧。它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得益于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创演团队。正如这部音乐剧主题歌唱的那样:“向日葵中队,我们的凝聚点,我们生活、学习的家园。我们是少年,人生刚踏入起点。未知的世界,等我们去冒险。” (本文组图与音频由作者提供) (作者:朱小松,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文广新局舞台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编剧)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特约编辑:朱丽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大型民族舞剧《兰花花》: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朱小松) 好作品让“好声音”更有底气和魅力(朱小松) 新时代歌词创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朱小松)
《光》
《莫离是谁》
新年第一天,一部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原创音乐剧《向日葵中队》在南京的国民小剧场与大小观众们见面了。该剧改编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刷刷的同名小说《向日葵中队》,小说曾获得2016年中宣部“优秀儿童出版工程”奖。对于该剧的成功实践,笔者有几点感悟和思考,愿分享给大家。
一是小剧探讨大问题。这台儿童音乐剧探索了自闭症儿童受教育之路的艰辛和不易。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选择接受教育的途径无非两条:一条是在专门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一条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前者侧重干预,后者侧重适应。至于两者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而儿童音乐剧《向日葵中队》将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故事搬上舞台,实为大胆之举。其触及的话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二是真实反映校园生活。一个生活在自我世界的自闭症儿童,有一天走进一个集体荣誉感极强的优秀班级,对于她和同学们来说,都有一个彼此熟悉适应的过程。这必将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戏剧效果。由此带来的集体与个人、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越发激烈。同时,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也给我们以往习惯强调整齐划一、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创人员对此做足了前期功课,使得该剧的编创既符合艺术的真实,又符合生活的真实。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的这些伟大思想,被再一次激活和唤醒。
三是塑造新时代儿童和老师形象。与以往的儿童和老师相比,他们更有个性、更多才艺、更充满自信、更敢于面对挑战,同时也富有娱乐精神。如能歌善舞、执行能力强的班长吴萌萌,风趣幽默、古灵精怪的“大哥大”马一飞,心思细腻、富有爱心的张小西,内心孤独、酷爱画画的先天自闭症儿童莫离,憨萌可爱、淘气有趣的胖儿,思维敏捷、鬼点子多的神龙,性格温顺、较无主见的罗佳。还有语气和蔼、亲和力强的米兰老师,充满活力、“孩子王”型的小新老师。
四是音乐设计和歌曲创作既符合少儿特点,又充满戏剧性。从整体风格上讲,活泼欢快、充满律动,适合于载歌载舞。舞台右角的钢琴伴奏,有强烈的带入感、亲和力,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演唱的歌词上口好记、明白如话。比如:“你说我们是孩子,你说孩子很朴实,你说我们有未来,像朝阳,刚开始。我说我们有故事,不是你看的幼稚。这故事有意思,也很真实。这是关于我的故事,也是关于你的故事,或许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有些唱段唱出了同学和家长试图走进自闭症儿童心灵的心路历程,较为精彩。如合唱《莫离》《莫离是谁》《光》等,显示了年轻编剧不俗的功力。
五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该剧讲述的是南京故事,在氛围营造上,做了充分的铺垫。像序幕中马一飞演唱的方言歌曲《吃货的自白》:“盐水鸭、回卤干儿、鸭血粉丝小笼包,什锦豆、状元糕、牛肉锅贴豆腐捞儿,鸡汁汤包狮子头,秘制糖藕吃不愁;毛鸡蛋、活珠子,鲜得让你伸舌头……”有点像说相声的贯口,既增添了音乐剧的趣味性,又带活了现场气氛。
六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剧在第一场校园晨读中,特意选取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忆江南……”书声朗朗,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风景秀美、优雅恬静的江南意境中,又仿佛置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尽长廊,令人流连忘返。
七是舞美设计和道具运用简洁明快。通过方块、积木、桌子的变化组合,营造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空间。特别是可移动式桌椅,既是教室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情绪表达的道具。时左时右,时推时拉,运用自如。不像有的剧目,转场费时,拖泥带水,把已经进入戏中世界的观众重又拉回到现实世界。
当然,该剧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地方元素素材的选取上,应更符合情节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否则,可能喧宾夺主,结果适得其反,造成戏不够、“地方特色”来凑的不良印象。再就是该剧在高潮部分增加了现实媒体对自闭症儿童家长和医生的采访环节,造成了“跳戏现象”。尽管主创团队是想进一步引发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并普及相关知识,但实际结果是破坏了音乐剧的完整和故事本身固有的启承转合,造成部分观众以为该剧已经结束而提前退场。其实可以将媒体采访环节放在音乐剧开始之前进行,作为暖场和热身。
总之,儿童音乐剧《向日葵中队》从整体来看,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儿童音乐剧。它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得益于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创演团队。正如这部音乐剧主题歌唱的那样:“向日葵中队,我们的凝聚点,我们生活、学习的家园。我们是少年,人生刚踏入起点。未知的世界,等我们去冒险。”
(本文组图与音频由作者提供)
(作者:朱小松,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文广新局舞台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编剧)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特约编辑:朱丽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大型民族舞剧《兰花花》: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朱小松)
好作品让“好声音”更有底气和魅力(朱小松)
新时代歌词创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朱小松)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文学评论工作者要将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精选出来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一扫千章蠹尽清”
听相声:别随便“搭茬儿”
“不要搭茬儿”——我看“李金斗向观众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