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文艺需要精品力作。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行业题材剧如何更好看”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如下是选编所发第13篇。
行业剧如何去“伪”存“真”?
在近年中国影视剧创作样态激变的过程中,行业剧题材因与当下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成为颇受资本青睐和社会关注的影视剧创作类别。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行业题材还尚未有严格、确切的概念定论,但在实际创作中却有着约定俗成的构成要素,即:职业人群为艺术表现对象、职业行为相关环境为戏剧场景、职业特点关联事件为故事情节。通常,所选取的行业有着较为丰富的职业生活,特别是其职业行为往往是窥见复杂社会关系的现实窗口。因此,可以看到诸如医生、律师、警察、法官、记者等职业被较多地进行艺术呈现,并且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精细化程度的加剧,更多的新兴行业也成为艺术创作的表现对象。然而,伴随着题材内容的丰富,行业剧的创作品质却并未呈现量质齐升的局面,尤其是对行业描写的“悬浮式”表现成为被观众频频吐槽的重点,加之因商业运作的需求而出现“追流量”“蹭热度”等肤浅创作,使本应以现实主义艺术呈现为根基的行业剧常以“伪现实”示人,从而失去其直面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价值。
行业剧艺术创作去“伪”存“真”,追寻现实主义精神的审美表达,是其艺术创作与创新的题中要义。
《急诊科医生》剧照
首先,专业硬度是行业剧创作的不拔之柱。职业的典型性是行业剧创作的根本规定,带有“硬核”职业技能、符合职业特点的艺术节奏是作品内容构成的基本要素。比如:医生诊治病人、拿手术刀的熟练动作,律师对法律法规专业术语的准确使用,消防员听到警铃的快速反应等,这些要素不仅是职业的内在特征,更是专业素养的首要体现。职业性的专业素养不仅是内容基础,同时提供了戏剧张力,从而构成作品的艺术真实。现代社会分工的纷繁复杂,使职业成为个体标签式的存在,人们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甚至认知体系会受从事职业的影响。当这些被投射到艺术创作中时,要依据最真实的生活节奏来构思和安排其自身的艺术节奏,快慢张弛不仅影响艺术的审美体现,更能影响内在的艺术构成。由外而内、分解再重构,建立对职业的艺术认知,才能使观众在叙事艺术的虚拟场景中能够“身入”进而“心入”,在了解“行情”中产生“共情”。
其次,精神高度是行业剧艺术价值根本所在。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艺术通过提炼生活来表达生活,为的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质朴中发现崇高。行业题材剧在展现对自我价值追求和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更应有探索、构建职业价值和行业精神的引领意识,要见人、见事更能见精神,人物职业精神的高度即是作品的艺术高度。社会的稳步发展依托于各行各业,每一份职业都有其存在的社会意义,秉持职业理想和信仰才会有健康向上的行业前景,才能使人超越生存的困囿,从而获得人性的升华。正如,身为警察就要永远努力在灰暗中找寻光明;医生要在绝望中寻求希望;法官既要恪守法律以求公平与正义,也要用内心的温度去力求“法理情”的平衡。但职业生活当中必然有着无法避免的残酷与悲凉,正是无数人在职业身份中经历了内心的挣扎、矛盾甚至是人性的考验,才会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彰显职业精神的无形力量。
然而,当下行业剧创作中却普遍存在用过度的情感篇幅挤压职业情境,用廉价的温情、浮夸的浪漫去掩饰职业生活的真实。艺术通过对现实的描摹去批判和反思现实,让人们重新在现实逻辑的艺术世界中,有新的阐释、启发和感性认知。只有不回避真实、不贩卖情感,用理性之光让人们看到希望和美好,才能够有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优秀艺术作品。
《烈火英雄》剧照
第三,艺术深度是行业剧应抵达的哲学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从事实际活动并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而在现代社会,由职业建立起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极为重要的关系类别,并由此展开了彼此之间的密切关联。行业剧对职业生活的描写不能将职业仅作为现代人的生存技能,而应须将目光放得更深、更广,透过知性的认知带入人性、道德、伦理、信仰等的思辨当中。那么,这就要求行业题材剧的创作应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多元的艺术思维。一方面,在具体的选取素材过程中,要主动朝向承载社会关系复杂性的事件进行挖掘,通过事件的展开及人物的建立,力图进入到对事件背后复杂问题的思考当中,敢于直面人心之困,将艺术的审美锐度贯穿于创作细节。另一方面,在整体的艺术构思中,应摒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多元的艺术思维统摄艺术创作。行业剧应通过深入职业生活及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最终达到对行业人的现实认识。但由于时代、社会现实中的所承担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所以就会看到像医生同样会有病患的愁苦、法官陷入“法理情”的纠葛等。人的选择不能只有对错之分,对职业行为中的人要有多面的展现,对其在职业生活所呈现的选择立场和价值取向应有更丰富的理解和探讨。
纵观当下行业剧的“真”与“伪”,本质上是创作中现实主义、传统美学原则的要求与当下社会流行文化的裹挟冲突和妥协的结果。坚守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此类题材创作的存“真”之本,用真诚、不自欺的艺术创作态度去找寻自我审视的行业剧,用浪漫主义情怀观照职业人的生活、命运和情感,在反映审美追求的同时更要传播和引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描绘中。
(文中图片来源于豆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杜鹃,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审核:何美
责编:李维娟
本文金句(小编摘选如下,欢迎补充)
* 1. 专业硬度是行业剧创作的不拔之柱。
* 2. 要使观众在叙事艺术的虚拟场景中能够“身入”进而“心入”,在了解“行情”中产生“共情”。
* 3. 行业剧对职业生活的描写不能将职业仅作为现代人的生存技能,而应须将目光放得更深、更广,透过知性的认知带入人性、道德、伦理、信仰等的思辨当中。
* 4. 敢于直面人心之困,将艺术的审美锐度贯穿于创作细节。
* 5. 纵观当下行业剧的“真”与“伪”,本质上是创作中现实主义、传统美学原则的要求与当下社会流行文化的裹挟冲突和妥协的结果。坚守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此类题材创作的存“真”之本。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