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文艺需要精品力作。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行业题材剧如何更好看”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如下是选编所发第10篇。
行业剧中人,细处见功夫
近几年,国产行业剧的发展风生水起。不仅有常见的律政司法、医疗等剧频出,一些新兴行业如快递物流、房产中介、公关广告、新媒体,甚至一度被忽视的农林畜牧等也被关注,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叙事层次和切入角度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与仙侠、古装、科幻等类型剧相比,现实题材剧想得到观众的认同要困难许多。《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王和门客讨论绘画,善画者说“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因为“夫犬马,人所共知也,旦暮见之,不易类,故难;鬼魅无形也,人皆未之见,故易也”。同样,观众就生活在当下的“现实”中,剧中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够直接和生活本身相印证,“似”与“不似”,一目了然。所以作为现实题材类型的行业剧虽然数量上与日俱增,口碑上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行业只是悬浮的背景”“职业不够言情凑”等批评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更有种种专业上的“硬伤”被业内人士诟病。即使是从情节内容到逻辑结构都表现不俗的行业剧,弹幕和评论中依旧有此起彼伏的“镜头穿帮”“表演令人出戏”等责难。归根究底,观众的失望和抱怨都源于一个焦点:影视剧内容的真实性和观众的审美预期相背离——我真诚地前来观赏巧夺天工的楼台殿阁,你敷衍地领我进入破绽百出的棚户区。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行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人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渴望了解,那些改变过或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成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过往和现今的各行各业。在这种观念诉求下,行业剧的创作就不再只是关乎情节和故事的话题,“职业”和“专业”的表现到位成为行业剧无法推诿的责任。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无论哪一行,想要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必然要有对本行业“不疯魔不成活”的专注和投入,假以时日,自然会积淀出“三句话不离本行”的职业气质,甚至是“职业病”。行业剧的主角,或早或晚都会成为该行业领域的佼佼者甚至行业发展的推动者。在他(她)的神态气质中,必然蕴涵着时代环境、年龄性格和职业履历的同构信息。某行业剧中部队军人(或刚刚转业的部队军人)行动举止更像“飞仙游侠”或“草莽英雄”,有多年办案经验的检察官讨论案情时口无遮拦等,这显然与他们受过正规训练的“职业前史”相抵牾。如果观众从视觉印象就对剧中人的职业产生怀疑,自然也就难以产生共情,从而削弱了情节上的艺术感染力。
行业剧的主要演员绝大多数都参演过影视作品,有相当丰富的表演经验和广泛的观众基础,但是如果演员在扮演剧中角色时呈现的年龄、职业、身份、履历,使观众看到的一直是演员本人或演员在别的剧目中的成名角色,在以现实主义为审美旨归的行业剧中,实在不能算得上成功,即使拉动了票房和流量。
一般来说,具有史诗性质、能够展现行业发展脉络进程的剧目更加能够吸引广泛的受众群体。如《鸡毛飞上天》开场的时间是20世纪60—70年代,陈江河一代人的经商之路前面承接的是“敲糖帮”摇着拨浪鼓走乡串户“鸡毛换糖”,后面延续的是依靠互联网把商业版图扩展到全世界,三代人的命运起伏和情感纠葛勾连起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前世今生;《奔腾年代》《激情的岁月》都是从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的年代展开叙事,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走过的岁月经过的成败悲欢,也是新中国求索开创走向辉煌的时代缩影;《在远方》的时间线则是从物流业和民营快递刚刚起步的1999年到互联网商业发达的当下,20年间物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当代人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
《奔腾年代》剧照
《在远方》剧照
正如《最美的青春》片尾曲所唱的:“你看看我,又看看自己,一段段旧时的记忆。他们都在岁月里长情,他们仍在心里面憧憬。”具有年代感的行业剧引领观众回望“一段段旧时的记忆”,唤起大家对那些“在岁月里长情”执着生命的尊敬和理解。个体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行业的发展透视着国家的发展,具有年代感的行业剧既能满足观众对陌生行业的“猎奇”心理,也能召唤起不同年龄段观众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日月新天的自豪。
《最美的青春》剧照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视听艺术有自己的叙事法则和审美属性。现代影像技术通过景别、角度、光线、色彩的调度,镜头、场景的剪辑组接,营造出真实可信的时间空间,利用中、近景或特写镜头凸显演员的微相表演,在直观表现时间纵深感方面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行业气质的缺席、服化道的“穿帮”等瑕疵同样会在镜头前无处遁形。
有些剧目在拍摄和制作后期采用技术手段将主角形象(尤其是女性角色)做“美化”处理:在漫漫黄沙中植树造林的热血青年,历经长年的风吹日晒,脸颊嘴唇并没有干枯皴裂,手指也一直纤细修长;拖着几麻袋货物挤火车、“投机倒把”的女商贩,80年代初期的衣着打扮,为躲避乘警、从火车窗往外卸货的动作神态也都精准传神,唯独清爽干净的头发和细致光洁的皮肤,完全没有沾染上一丝一毫的“绿皮火车气息”等,这种刻意“美化”的效果,冲淡了行业开创初期主人公筚路蓝缕殚心竭虑的沧桑憔悴,在有意无意间形成影像对剧情主题的反讽和消解。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的一生中,塑造过《龙须沟》中穷困潦倒的曲艺艺人程疯子、《骆驼祥子》中年迈羸弱的人力车夫老马、《茶馆》中精明本分的掌柜王利发等众多不同职业、不同境遇的经典舞台形象。他在谈及王利发这一角色的表演心得时说:“在《茶馆》里,我为人沏茶送水的动作比较多。虽然不经常被人注意,但我总要认真去做。因为我尝到了其中的好处,在一个小的真实上,丢掉了信念,就会影响随之而来的主要的戏,叫你失去了大的真实……”行业剧无疑有着对本行业进行宏大叙事的追求,也应该有聚焦时代变革、投射人情世态、彰显家国情怀的自我要求。只有在细节处着眼,在任何“小的真实”处精益求精,才能保证实现“大的真实”,才不会让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值得记住和尊敬的行业往事,因为观众对剧中角色的怀疑而变成传说。
(文中图片来源于豆瓣)
(作者:孟梅,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学员)
审核:何美
责编:吴江涛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