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43篇:
从“培训学员”到“培育用户”:网络文艺志愿服务“战疫”的额外收获
韩再芬团队的黄梅戏教唱直播、舞蹈家古丽米娜公益课堂、舞蹈家黄豆豆“舞出中国风”公益课堂、歌唱家乌兰图雅公益课堂、演奏家任洁古筝公益课堂、延志超的书法公益课堂、吴立喜的剪纸艺术公益课堂……在抖音、快手、爱奇艺、Bilibili等平台上,你我均可在线围观学习这些艺术课程。
2020年1月29日,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发起了主题为“弘扬志愿精神,勇担使命、共克时艰,为疫情防控贡献文艺志愿服务力量”的倡议,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网络载体,创新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在此倡议下,各种网络平台上迅速涌现了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和在线艺术教育资源,为全民防疫期间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提供)
最广大的受众群体在哪里,网络文艺志愿服务也就及时出现在哪里。在线视频直播的媒介属性决定,演示、传授艺术技能技巧等内容更适合这些平台传播;因此,以教授舞蹈、音乐、戏曲、书法、剪纸等艺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在线艺术教育,艺术公益课堂,可谓内容丰富、名家众多。
在各类在线公益艺术教育课程中,舞蹈类的课程大受欢迎。我想,这可能与许多民众自觉居家进行防护隔离,需要适度运动有关:跟着在线平台中实时直播示范的名家名师们学习舞蹈动作、掌握健身要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真是既有“艺”又有“益”,在充实而愉悦的艺术学习中实现了文艺志愿服务“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的目标。诸如音乐、戏曲、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学习也都能不同程度地舒展心胸、运动肢体、陶冶情志,各臻其妙。
从更长远更专业的视域来看,以线上艺术教育为代表的网络文艺志愿服务更大的收获、或者说“战疫”之外的收获,还在于通过志愿的、公益的在线艺术教育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热爱艺术、热衷习艺的受众,培养了他们借助网络终端进行线上艺术学习的习惯,积累、拓展了线上艺术教育的用户规模,为文艺在不久的将来、在更加全面深广的数字化时代的传习与传播,铺设了宽广的前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网上已有一些艺术教育课程,但多为艺术史知识、艺术欣赏之类的理论性课程;以演示、教授艺术技能为主的在线艺术教育课程也有少许,但并不成规模。从教和学两方面来看,大约都缘于传统上对这类课程的认知:长期以来,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都更依赖于“面对面演示”“手把手教学”的形式;因此,即使在手机和平板等移动智能设备接近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基础设施的今天,我们的艺术教育仍大多采取“培训学员”的模式。还以舞蹈教学为例,当前绝大多数舞蹈的技能技巧培训依然是小班制教学,一个舞蹈班至多十余人,许多动作、姿势、要领都依赖师生之间的一对一指导学习。这样的教学质量当然可观,但如果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服务,则效率并不能算高;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也都将诸如舞蹈、戏曲、器乐等艺术教学视为一种小众化、精英化的教育。
特殊时期的网络文艺志愿服务赋能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甚至直接向名家大师学习。从理论上来说,此时的线上艺术教育资源的确已经成了一种在线服务、一种“网络产品”,而网络产品则具有一种独特的“零边际成本效应”。所谓“边际成本”是指每一单位新增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比如在“学员培训”模式中,每增加一名学员的培训任务,就需增加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或培训师资;然而,在线上艺术教育的直播间里增加一名学员,则几乎不需要增加任何成本。以古丽米娜的线上公益舞蹈课堂以例,据抖音提供的课堂第一期数据,该课程实时在线人数峰值达6500余人,日观看总人数最高达7.6万,连续6日观看直播人数总计43万余人次。这是采取线下“学员培训”模式绝对不可想象的数据,也更加有力地证明了网络文艺志愿服务的效率。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