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32篇:
“靠近”现场,传播真情
一位武汉的朋友写道:“封城第一天,感觉自己被丢在了世界的孤岛。”然而一个多月过去,武汉人最大的感受是,“孤岛”不孤。
战“疫”最前线当然是医院,武汉得到了全国各地医疗中坚力量前仆后继的支援,“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全速运转,与时间赛跑,为生命争取光明的通道;在新闻战场,媒体记者逆行赶赴疫区,实时传递一线战报,直击疫情痛点,监督解决实际问题;在文艺界,专业艺术家、民间创作者擂响春天的战鼓,自发创作入情入心、有温度有力量的文艺佳作,在社交媒介得到广泛传播。我们相信,比病毒更有威力的是爱和希望。
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长马晶握住病人的手对她进行安慰(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 熊琦 摄)
其实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现场,就是朋友圈冉冉置顶的“小区业主群”。乐观的武汉人把旺盛的“烟火气”搬到了这里,多年的邻居终于相认,群居的热情被迅速激活。大家从最初的惶恐渐渐安静下来,在群里井然有序地团购买菜、科普辟谣、云看病、云相亲、互借东西、加油打气……疏离又靠近,感恩而珍惜,上演着“天助自助者”的生活图景。武汉的朋友说:曾经想过,如果将来出现一部“新冠肺炎疫情”题材的电影,我最想看到的切口是什么,答案就是这个。
这个特殊的时期注定被记录,选择什么样的切口,用怎样独特的视角,传递怎样的价值情怀?需要文艺创作者以在场者的身份持续思考。战“疫”打响,没有谁是局外人。而那些深深打动我们的作品,往往都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创作的触手无限靠近人与现场,关注情感及在极致命题前人们的所思所想,进而输出了思想情怀、体现了价值引领。
有一种靠近,是用皮肤去感知细节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机器可以替代人们“逆行”某些危险的现场。但对于很多记者和创作者来说,是否能接受躲在幕后?他们的回答恐怕是NO!北京卫视《生命缘》是一档老牌的医疗纪实节目,六年来始终坚持着特别“用力”的创作方式。团队常年蹲守医院,紧盯社会热点、医疗事件,关注医患关系,一个选题常常要跟拍半年到一年,当重大医疗事件发生时,更是第一时间启动“逆行”模式。
从除夕前一日、腊月二十九开始,北京卫视《生命缘》抗击疫情特别报道小组进驻北京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北京地坛医院的隔离区进行拍摄。每次进入“ICU”,摄像机要用多层塑料薄膜缠起来,话筒也要经过消毒包裹。几天下来,他们身上的衣服被消毒液腐蚀得一片斑驳,手也因频繁消毒变得干裂粗糙。但在他们的镜头中,有除夕夜ICU病房的患者吃上医生送来的热饺子,有仅九个月大的婴儿在医护人员的悉心呵护下逐渐成长,有医疗专家王广发感染病毒后进行隔离治疗并坚持自我记录,有ICU病房窗户上医生留下的字条:窗帘不要放下来,刘教授(患者)要看风景……《生命缘》坚信:面对生命,真实的细节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