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战疫>正文

战“疫”文艺何以战

2020-03-1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苏勇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30篇:

 

战“疫”文艺何以战

  顾名思义,战“疫”文艺特指疫情防控时期文艺工作者通过文艺作品,在认识领域、审美领域和价值领域给人民群众以引导和鼓舞,从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因此战“疫”文艺的命名本身就是及物的,不仅关乎创作题材的特殊性,更具体地呈现出创作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同时作为文艺作品,还要求创作具有一定的原创性、艺术性和思想性。

  尽管广义上的战“疫”文艺也泛指一切与传染病、生化灾难等进行斗争的题材有关的文艺作品,但这里所说的“战”不仅指的是作品表现的内容,更想突出的是,文艺自身的战斗性。具体而言,就是指文艺工作者以不同的艺术媒介或艺术载体为武器,进行抗疫、战“疫”的行动。为此,我们丝毫不避忌战“疫”文艺的社会功用价值,这种价值具体体现为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宣传价值和疏导价值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生活、生产、生命带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控制并消除疫情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参与到这场阻击病毒的斗争中。文艺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纷纷投身文艺战“疫”的行列,而且在作品数量、艺术样式、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创造或刷新了人类文艺战“疫”历史的新记录。在作品质量方面,尽管已经产生了不少佳作,例如歌曲《坚信爱会赢》《你有多美》《武汉伢》、说唱《逆行天使》等,但仍有平庸之作、速朽之作充塞其中。

【视频】歌曲《你有多美》演唱:蒋大为 吕薇 刘和刚 王莉(来源:优酷视频)

  根据我们对前一阶段战“疫”文艺的观察和反思,以下建议或许值得文艺工作者注意。

  第一,就创作内容而言,战“疫”文艺应该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文艺创作应该与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应该真切地表达人民群众在特殊时期内心深处的忧惧与渴望,歌颂那些在战“疫”过程中默默奉献的英雄和斗士,批判那些不科学、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和思想,鼓舞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对抗病毒的挑战。尽管艺术创作正在高速乃至超速生产,但一些作品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最近,一篇题为《没人想听你写的救灾歌曲》的网文引发热议,尽管该文不无偏颇之处,但为数甚众的点赞数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些文艺作品与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些文艺作品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力的、无效的,是因为从事创作的主体并没有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精神层面,仓促上阵,其作品必然缺乏内在的人民性,也就难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因此,文艺创作在深入生活的深度、广度和强度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第二,就创作态度而言,战“疫”文艺要以情动人。呈现灾难是诸多战“疫”文艺作品的核心内容,但灾难的展示并不是目的,战“疫”文艺最终展现的是民族之光、人性之美。如果文艺创作的目的仅仅是奇观化的灾难展示,那么这样的创作除了制造恐慌、展现创作主体的冷漠外,别无他用。文艺创作者只有饱含真情全身心地投入,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手牵手》《祖国不会忘记》《雄心飞扬》等一系列创作于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的歌曲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创作者能够将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融入到朴实无华的歌词和旋律之中,以心换心,以情换情,自然引起大家的共鸣。当前许多文艺创作不是缺乏情感,而是太过煽情。俄国作家柯罗连科指出:“任何感情只有在自然的时候才有价值。”当文艺创作陷入了为文造情的境地时,情感的抒发既没有真实可信的情感逻辑为纽带,也没有独特的情感引发体来支撑。这就使得作品虚假无力、空洞矫情,既不能振奋人心,也无法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抚慰。

  第三,就创作方法和形式而言,战“疫”文艺的语言和形式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引人入胜。尽管战“疫”文艺在疫情防控时期有着明确的价值指向和服务对象,但创作也仍需遵循文艺规律、文艺原则,既不能混同于道德规范、医学说明,也要避免口号化和极端政治化。战“疫”文艺不应该以佶屈聱牙的语言、光怪陆离的形式、含糊其辞的表达、贫乏枯竭的词汇来书写,而应该尽量以平实的语言多角度地对群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东西进行审美创造;并且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艺术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地拓宽文艺阵地。前不久,著名演员巩俐创作的一笔画《它们是我们的朋友》在网上引发了强烈反响。作品用简洁的线条、充满童趣的画风传达出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创作形式新颖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同时,这幅作品所传递的正能量及其强烈的反思色彩也值得赞赏。可见,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也是战“疫”文艺发生影响和作用的重要手段。

巩俐 《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一笔画(来源:腾讯新闻)

  第四,就创作效用而言,战“疫”文艺应该激活传统。民族传统凝聚着民族历史记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传统的激活,有助于我们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地面对疫情。在文艺创作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仅《全唐诗》就有数百首描写疫情以及相关的诗。这些诗歌不仅再现了灾难,也表达了先人们战胜灾难的决心和信心,传递着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例如,韩愈在《谴疟鬼》一诗中,对当时祸害百姓的疟疾给予了痛斥,引经据典地称疟鬼乃颛顼的不肖子,“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岂不忝厥祖,靦然不知归”。诗作表达了诗人对疟疾的憎恨,浩然正气让人动容。毛泽东同志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激励人们再接再厉,夺取“消灭血吸虫病”的全面胜利,其充盈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让人振奋。这些文艺作品都深刻而内在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本色和传统。因此,文艺创作还应着眼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如果说“文艺是人学”这个命题在新一轮生物学革命进程逐步加速的当下依然有效,如果说文艺依然可以为日益加剧的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一份清醒的认知、一声或许刺耳的呼号、一种关于别样明天的期许,如果说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依然是有骨气、有担当、有良知的“为天地立心”之人,那么面对这场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突发性灾难,文艺工作者绝不会无话可说、无动于衷。

  诚然,文艺和生活理应保持着某种合适的距离,但这种距离不是矜持傲慢的距离,而是凝视的、审美的、反思的距离。咫尺天涯间,一呼百人应。鏖战初告捷,击鼓更请缨。我们相信,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对众多奋不顾身的英雄,面对所有期盼胜利的人民群众,文艺工作者一定会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战“疫”文艺的创作中,奉献出一批鼓舞人心、振奋士气、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佳作。

 

  (作者:苏勇,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特约编辑:朱丽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书

  “疫”战之下的文艺在场

  抗“疫”作品贵在“风骨”

  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新作荟萃

  该给报告文学“补补钙”了(苏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