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28篇。
据报道,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籍薇女士和曲艺家崔琦先生在大年初一共同创作了梅花大鼓《天使颂》,为白衣天使壮行。籍薇女士之女慕珊珊为我们讲述了梅花大鼓《天使颂》诞生的故事。
梅花大鼓《天使颂》诞生记:
工匠精神锻造出的心中大义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时刻惦记着武汉的同胞们。
大年三十夜,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国家第一时间派出广东、上海、陕西、重庆、解放军等多支医疗队驰援武汉,与前期到达的北京、四川等医疗队共抗疫情。当我们看到医护人员逆向而行,奔赴前线,与家人分别的画面时,我和母亲哽咽了。母亲说:“曲艺是‘红色文艺轻骑兵’,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又是曲艺的领头人,虽说上不了前线,我们也要尽己所能,创作作品为前线的白衣天使鼓劲。”于是我们迅速地投入到抗“疫”防控宣传中。我迅速帮母亲找资料,及时联系曲艺家崔琦老师,商量共同创作曲词事宜。崔老师马上投入,连饭都没顾上吃。我们用微信隔空传递唱词信息,更改完成作品,随后又连夜联系韩宝利老师谱曲。74岁高龄的韩老师当时已经睡觉了,但是电话打通后把情况一说,韩老师很爽快地回答了两个字“好嘞”,立即连夜谱曲。他凌晨4点完成了第一稿,上午又改了第二版谱子。
词和曲谱都有了,怎么排练呢?梅花大鼓产生于清代中叶,又名梅花调。它的特点是音乐性强,擅长抒情,旋律徐缓,以腔取胜,以情动人,听的是鼓板丝弦,演唱讲究“悲、媚、脆”。平时伴奏的乐队有五个人,现在就要涉及五个家庭。在疫情防控阶段,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少出门。在这个特殊时期,母亲想到要用特殊的手法完成作品。她找到了团里的音乐编辑李瑞,用家里的专业录音设备做电声伴奏。我用微信把收到的伴奏放出来,协助母亲演唱。只有卫生间的声音效果好,我一手举着手机放录音,一手拿着另一个手机录演唱,母亲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反复演唱,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母亲嗓子疲劳了,就喝口水缓解一下。我胳膊酸了,就歇一会儿。就这样,我陪着她在卫生间录了9个小时,直到深夜才完成作品。
小时候因为家里无人照看我,母亲总是带着我去演出和排练,我经常去的地方就是排练场和演出的后台,梅花大鼓伴随了我整个童年。母亲的工作一直很忙,一年到头聚少离多,她已经工作47个年头了,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见证她完成一个作品的全过程。梅花大鼓《天使颂》虽然是30句的小段子,但我看到她演唱的不仅是曲词,字里行间还传递出大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