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战疫>正文

为文,务为有补于世——读抗“疫”诗歌随想

2020-03-0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柏峰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27篇:

 

为文,务为有补于世——读抗“疫”诗歌随想

  王安石在《上人书》里提出,“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为文,务为有补于世”的文艺理念,在今天看来,仍有意义。抗“疫”文艺创作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近读一组抗“疫”诗歌,有三点感想体会。

  一要积极担当历史重任。疫情肆虐,最急迫的任务是战胜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正是具有这种责任意识,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不少鼓舞人心和充满正气的佳作。如吉狄马加的抒情长诗《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献给抗击2020新型冠状病毒的所有人》。该诗采取对比手法,更易产生审美冲击。一方面是“死神的速度比我们更快”,在“枪响之前已经跑在了前边”。疫情来势凶猛,简直有点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在与死神“赛跑”,“你说死神的速度比我们更快,不!”诗人回应道,“我不相信!”“因为我看见这场/与死亡的赛跑正在缩短着距离”“请相信我们将会创造一个新的记录,全世界都瞪大眼睛,在看着我们!我们的速度正在分秒之间被创造”。与死神赛跑的是“人民的速度”,是“奉献的速度”。该诗激情高昂,情感强烈,音节铿锵,艺术想象瑰丽,给人强烈的美学冲击力。最重要的是体现出诗人广博的胸怀,给处在灾难之中的人们鼓足了继续战斗的勇气,字里行间跳跃着敬畏生命、关怀人类命运的悲悯。

  二要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抗“疫”诗歌,决定了它的主题必须明确,重在鼓舞人们迎接挑战,迎接美好的未来。如胡占凡的相关诗词,意象饱满:“雾笼珞珈山色暗”(《临江仙·致敬武汉人》),死神扇动着黑色的翅膀,在大地上游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顿时,“千山静,鸟不鸣/九州骤起云雾浓”(《寸寸柔肠牵远念》)。这几句词,不但交代清楚了武汉处在瘟疫的重灾区,而且迅速蔓延至全国。诗人忧心重重,然而,武汉不会倒下,你看,“火神山,雷神山,喝断瘟君遁不还,还我朗朗天”(《长相思·鼠年春节感怀》)。这些饱含深情的诗句,无形中给那些深陷困境、险境的人们以无限的希望。

  三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中国文艺自古就有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包罗万象,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抗“疫”诗歌创作要热情地拥抱现实生活,扎根现实生活,方能产生震撼人心的作品。前面例举的诗歌,就体现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它们的共性特征是怀着对人类的大爱,敢于直面这场百年一遇的疫情现实,揭示出瘟疫与人之间激烈的斗争。清代赵翼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话有几分道理,家国遇到危难,社会生活必然产生极其剧烈的变化。而心灵敏感的诗人,犹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必然感受较一般人来得深刻猛烈。于是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创作出带着自己独特审美关照的作品,来记录着伟大而又严酷的现实生活,这应该说是现实主义盛开的艺术之花。

  不可否认,在这场瘟疫面前,也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涣散斗志、散布消极情绪、甚至以调侃戏谑的语气来写诗歌的个别情况,这是不合时宜的,其根本在于忘记了“为文,务为有补于世”这个古训或者文艺理念,忽视了战胜疫情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共度时难的现实需求。

  在打赢抗疫阻击战中,人民需要树正气、强信念、暖人心的优秀诗歌。那些“战地黄花分外香”、振奋人心的抗“疫”诗歌创作,正是坚持了“为文,务为有补于世”的现实主义品格。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柏峰,工作于陕西省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南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书

  抗疫诗歌应去伪饰求余味

  抗疫诗歌的伦理姿态和审美向度

  抗疫诗歌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