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26篇:
抗“疫”作品贵在“风骨”
目前抗“疫”作品的内容充盈着温情、悲情,但有的略显阳刚力量不足。文艺创作如果过分强调形式美就会流于表面,成为把玩的工具,或者过分沉溺于消极情绪,则会成为孤芳自赏的玩具。在抗“疫”斗争的当下,所有人面对的悲喜已远远超越了个体,是作为整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很可能延展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悲喜。文艺作品应该有自己的风骨,有自己独特的刚毅气质,才能够更有力量和前瞻性,引领风尚,因为文艺创作的根本价值是给人们以积极的建设性力量。创作者应该如何调整创作内容和形式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如果词藻华赡,但风骨萎靡,那么文采的呈现便失去了它的鲜艳;声律的讲求便显得软弱无力。作品的内容和精神是“骨”,呈现于外则形成“风骨”;所有形式都是肉,而风格则是贯穿其中的气血,形成作品独特的“气质”。当下一些文艺作品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肉”(形式)足,但“缺钙”和“气血不足”。
申宁涛 方安然《攻必克 战必胜 “医者仁心”》 漫画(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
要强健文艺的肌体,首先要“补钙”,就是让作品有风骨、有精神。文艺作品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表达,当下的时代精神是什么?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需求转变,从飞跃式发展的艺术市场和突破性进展的文艺作品来看,大众不仅寻求审美快感,而且也逐渐对作品的深度和思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文艺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具有时代性的思想精神。
当下是一个特殊时期,所有人都卷入一场特殊的战役。和通常意义的战争不同,在这场人民战争中,我们要斗争的对象是病毒。但是,和普通的战争一样,所有人都需要在这个全体动员的过程中实现高度的团结、自律、坚韧、勇气和富有战斗性,以重新认识个体与群体、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在全民抗“疫”、共克时艰的历史阶段,除了柔性的温情外,更应该展现出这个时代应该有的精神力量,要求作品的风格足够宏大和荡气回肠。
其次是“补气血”,要达到崇高的风格效果,需要在作品中加强节奏感,提炼主体,以达到内容凝练突出的效果。追求干练有力的风格,在文学作品中就要去除过多的形容和修辞,情感真实不虚浮,内容明了不冗长;在绘画作品中就要去掉过多的线条,构图一目了然,描绘对象少而精炼;在音乐作品中则要做到旋律在不干涩、不僵硬的前提下,体现清晰明朗有力的风格。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惊艳亮相的《钢铁洪流进行曲》,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