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如下是艺评战疫专题征稿选载之第18篇:
关于战“疫”文艺的四点思考
庚子新春,瘟神肆疟,举国冰封,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紧紧揪住全国人民的心。在这特殊时期,文艺界也一直在积极行动,充分发挥文艺作用,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感动,给人以深思,彰显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应有担当。战“疫”期间,一些文艺现象引起了人们关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推出的《艺术传播与抗疫》(点击查看)《用艺术凝聚信心和力量》(点击查看)《汪政: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点击查看)《风险社会里的文艺创作》(点击查看)《如何做好疫情下的美术创作》(点击查看)等,《光明日报》推出的《清心、明志、崇德、弘艺:文艺家应恪守的创作心态与精神追求》(点击查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战“疫”文艺》(点击查看)等文章,都对相关问题给予了深刻思考和现实观照。一些文艺大咖也从不同角度给予评点,指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不揣浅陋,姑妄围绕创作内容、思想倾向、作品格调、相关宣传谈四点个人思考。
一、关于创作内容:见人见事见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特殊时期,对于文艺会有一些特殊要求,这点首先体现在内容上。新闻媒体关注最新战况、注重一线纪实、强调信息时效,而文艺则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人文关怀。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场不见硝烟的全民抗“疫”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许多感人肺腑的时代英雄,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除了一线医护人员,还有后方大量相关从业者,如重要物资生产线、物流行业、社区工作者、各类治安人员等,都冒着巨大风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都是战“疫”的无名英雄;而响应国家号召,宅居数十天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也是这一时期独特的图景。毫无疑问,这些皆为当下要表现的重要内容,要在作品中见人见事见精神,将这幅别样的时代画卷,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精神记忆中。此外,对于由疫情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对于“落后”的观念、“落后”的行为,对于不合理、不合法却存在的个别现象等,要大胆地说不,要强烈地说不,要深刻地说不,这同样是文艺工作的重要使命。总的来说,战“疫”是个大主题,在这个大主题之下,有无数的角度可以切入,大可不必雷同。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二、关于思想倾向:从共鸣到超越
文艺是现实的反映,但往往不是及时的反映,它需要沉淀,需要对现实的“反刍”。我们要问自己,对于疫情期间的普遍伤痛,是否能感同身受?对于疫情所暴露的种种现象,是否能有所追问?题材不能决定一切,不要企图以悲情换取眼泪,不要炮制寡淡的心灵鸡汤,更不要恶劣的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只有置身于人民中间,才能抵达人民的心灵。一方面,人民的心声需要倾吐,人民的情感需要宣泄,人民的呼唤需要回应,这个时候,“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文艺要寻求精神的超越,我们不渲染痛苦,不故作呻吟,同时也不选择回避痛苦,而是要在这揪心的阵痛中,生发出独特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现象要善于辨析。我们要有看清事件的辨识力,要有艺术升华的创造力,不要被现象牵着鼻子走。
三、关于作品格调:真诚写作,真情呈现
“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无论什么时候,文艺核心标准大体是一致的,就是出于性情、通于人心、合于文理。比如武汉城市宣传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语言朴素真挚,情感平静深沉,画面清新自然,而又充满温暖,充满希望,充满力量,这样的作品自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创作要有切身体验,要有情感沉淀,更要有深沉思考。泪流满面后,平静下来,再面对那一群人民,那方土地,自然会涌出不一样的感受。简单地看看新闻,凑热闹拟个主题,自己都打动不了自己,就不要轻易拿出来了。有些作品引起了大众的不适,其实扪心自问,很容易找到原因。现在我们国家各方面都十分兴盛,文艺事业也是,我们几乎可以随时拿出不计其数的作品。歌舞升平时鱼龙混杂也难免,但面对生命和鲜血,还是尽量慎重。对于这点,创作者本身或许一时难以有准确的认识,我们也不否认很多人真诚地去做了,只是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那么,作为组织者、推送者,就应该进行甄别,要有艺术的把关。这时候文艺界不是越热闹越好,不能助力不成,反而添乱、添堵。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