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身边的事物普遍持有一种“浏览”的态度,“已阅”“打卡”成为常态,而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缘由不甚关注。在文艺界,关于专业教育和社会审美的现象与事件层出不穷,人们乐于讨论并参与其中,发朋友圈晒图形成一种“在场”感,为文艺评论提供了多向度的讨论视角。
从现实中可以看到诸多事件引发的讨论,在网络中发酵更为明显,以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载体的新形式的评论,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相比,更加快捷、有意思,对于其评论形式和内容的探讨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具体而言,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需要把握三个“度”,即速度、深度和契合度。
首先,速度是网络文艺评论与传统文艺评论最大的不同,也是网络媒体的优势。
传统文艺评论写作与发稿都需要一个固定的周期和过程,一般要经过选题、约稿、写稿、编辑、审核、排版、校对、印制、发行等程序,常见的杂志报刊多为月刊、周刊,即便是最快的日报,也要经过上述程序,次日才能见报。等到了读者手中,虽然还存有“新闻”的余温,但与当下网络及时便捷的传播速度相比,已然是名副其实的“明日黄花”了。
网络文艺评论如果能发挥好速度优势,把握时间节点,在事件发生后及时作出反应,结合新闻报道做评论,如匕首投枪,直指要害,定能产生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想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有敏锐嗅觉的策划者和快速度,还要有独特视角的写手,以及两者默契的配合。如中国美术报网“新闻时评”版块的“快评”栏目,经常会刊发相关评论,策划编辑与作者“在线”写稿并编审,第一时间刊发,许多选题和文章都受到大量的关注。如2018年苏富比拍卖行拍卖英国画家班克斯的作品《手持红气球的女孩》(Girl With Red Balloon)事件,作品在拍卖成交的瞬间被藏在画框内的碎纸机破坏,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画作被毁只是表面,艺术家与资本的博弈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当下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大一部分艺术作品沦为商业活动,艺术家的创作渐渐失去了“初心”。此外“798艺术区未来发展战略研讨会”“颜真卿《祭侄文稿》赴日展出”“故宫灯光秀”等事件,都有“快评”跟进探讨。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其次,深度也是网络文艺评论不可或缺的。
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很容易使人产生网络评论多为肤浅片面之言的错觉,“快餐化”“碎片化”的信息和评论更为传统评论者所不屑。其实,网络文艺评论也不乏有长篇幅和理论深度的文章,甚至很多高质量的长文阅读量可达10万+。网络文艺评论不仅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更要做到“批评与建设同举,思潮与学术并重”。如中国美术报网组织策划“‘千里江山’:谁的‘江山’”与“美术实践类博士:为何屡遭非议”等话题集中讨论,邀请众多美术史学者从学术的角度加以探讨,相互争锋,条分缕析后,事件的真相与道理也逐步显露。不怕文章长,只怕文章长而臭;不怕文章深,只怕文章深而涩。
最后,是评论与对象之间的契合度。
评论与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两者的契合度决定一篇评论文章的成与败。契合度恰当,会让评论事半功倍;反之,则容易越写越离谱,难以回救。俗话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评论的契合度是速度与深度的前提和基础。
文艺评论自成一套话语体系,有其思考和立论的角度,也能够给文艺创作者提供理论和逻辑方面的思考。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与传统文艺评论并行不悖,既能借助传统评论的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又能凭借网络自身便捷的优势,形成第一时间、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热点,不局限于版面,不掣肘于机制,以速度、深度和契合度为出发点,为当下网络文艺评论作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也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李振伟,中国美术报网评论主编,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终审:周由强
责任编辑:王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