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文学批评也要弘扬现实主义精神

2019-05-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周思明 收藏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学批评如何认识、评判、引领文学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如何帮助作者和读者在急剧发展变化的新时代获得对现实的总体性认识,推动文学创作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文学批评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需要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关于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已有不少文章论及,关于文学批评的现实主义精神,似乎很少有人提及,更遑论有高度、有深度、有创新的理论探讨。通过梳理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深入开展文学批评活动,提升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而言,文学批评事业至关重要。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观察者、评判者、守护者和引领者。文学批评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就是要作家、艺术家和广大读者能够感受到批评者对于现实生活强烈的介入意识、敢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和兢兢业业、入情入理的专业精神。同时,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批评首先要勇于直面社会现实和文学现状,要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批评者写出的每一个字,要针对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现状,要敢于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他们写出的每一篇评论文章,不仅可以反映出批评者深厚的学养,更应葆有传统文人的操守,从而对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产生切实而有效的推动作用。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批评,决非如今盛行的锦上添花的捧杀,亦非时有出现的蛮野棒杀。从本体论角度讲,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批评始终致力于人的发现,把民族灵魂的重铸视为写作评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的文学批评应当贯穿当代文学的整个进程;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批评,既反对僵化的定于一尊的现实主义方法,又不全盘接受西方文论中的各种主义和立场,而是独立思考之后的价值重建,这样的文学批评立足于人的发现、民族灵魂的觉醒、文学艺术的审美,是新时期文学的美学倾向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体现。

  文学批评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要注意不能流于僵化,以开放的、丰富的、宽广的视野,审视和评判各种文学作品、现象、思潮,这才是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批评的意义所在。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批评,乃是一种言必及物、有的放矢的表现,其关键词在于“精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批评家更应如此。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非故步自封于艺术手法上,而应探讨文学艺术如何面对现实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批评还包括一种勇气,是文学批评界中勇敢者的行为,它需要批评者直面社会现实、文学现实以及批评家主体内心现实。从鲁迅、茅盾、李健吾、冯牧、雷达等文学批评大家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勇气。他们留下的丰富文学批评遗产,可以成为当前文学批评者们继承与弘扬的宝贵财富。

  文学批评不仅是对满腔热情的肯定,也包括尖锐犀利的批评,后者尤为稀缺和重要。按照别林斯基的观点,文学批评应该引领文艺创作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批评恰恰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它必须走在文学创作的前沿,密切关注整个时代,推进社会发展进程,通过不断释放自己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达到上述目的。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特质的文学批评并非是一枚哗众取宠的虚荣奖章,随时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秉承良知的文学批评拒绝充当脂粉和蜂蜜,它更多时候往往是辣椒粉和苦药。所以,批评者首先要具有一副迎迓风险与挑战的“硬骨头”,以及鲜明而强烈的介入现实的探险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作为批评大师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这种硬骨头的思想来源于对真理的绝对忠诚和对文学的无限热爱。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文化偏至论》《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关于创作题材的通信》等经典论述都彰显了他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批评的风骨和个性。他作为批评界的猛士,是所有文学批评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光辉典范。而他的学生胡风在鲁迅向旧制度与旧精神面貌宣战的巨大能量烛照之下,也形成了自己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观战斗精神”。这是在坚持与高扬鲁迅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体现了文学与现实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不是被动的、简单的、二维的,而是主动的、繁复的、立体的、主客观结合的,是文学批评审判文学创作价值的巨大精神动力。

  今天我们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空前的繁荣,但在这繁荣的表象下,却很难看到伟大的作品出现。这是一个不难解释却极难解决的二律背反问题。为此,每一个有责任意识的文学批评工作者都应该反思。1934年初,胡风在《目前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一文中深刻指出:“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的原因是作家没有正视血污的现实人生的勇气,没有和伟大现实生活的脉搏合拍的勇气。作家应该有正视现实和批判现实的勇气,尤其重要的是,要有为争取产生伟大作品的条件而斗争的勇气。因此,当他看到以反映生活真实为目的的文学偏离正确轨道,没有客观地反映现实,不能为天下苍生鼓与呼时,他愤然疾呼并不惜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文学大家的批评实践昭示我们,在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批评中,人格力量是本质力量的终极体现,这种力量是为了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的美好蓝图而存在的。文学批评者的人格力量和求是精神是在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的相生相克中磨砺而成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干预和对文学现实的主体性发言。对于人格力量与求是精神的推崇与珍视,使批评者在确立主体的精神品格时,赋予自我以圣者的意识。如果一个批评者的灵魂是圣洁的,立志为人类的福祉受苦受难,他就能迸发仰不负天、俯不负地、外不负人、内不负我的批评勇气和力量,竭力推动文学事业向真善美维度迈进。

 

  (作者:周思明,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责任编辑:王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央视春晚:映出心中的绚丽彩虹(周思明)

  争鸣|《声入人心》:深入人心,还是难入人心?(周思明 刘小波)

  新时代文学的“速度与激情”(周思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