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国际视域中的文艺评价机制论坛成功举行

2019-03-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王璐 收藏

“面向新时代:国际视域中的文艺评价机制论坛”成功举行

 

  2019年3月10日,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中国文艺评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基地主办的“面向新时代:国际视域中的文艺评价机制论坛”在北京圆满举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网总编辑周由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周连选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主持。来自文艺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不同院系的师生共50余人参会。

  全天的研讨会分为上下两场,采取对谈的形式。路侃、刘康、王中忱、王德领、赵京华、李世涛、胡薇、于洋、刘圣鹏、孙媛媛、罗彤、许传华、李良共13位专家共同围绕“新时代国际视域中的文艺评价机制”进行演讲,分别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探讨中西方文艺评价机制的异同点。胡艳琳、刘圣鹏、梁鸿鹰、董炳月、付如初、李焰明、张文颖、许劲草、杨磊、郭景红、王升山等专家进行评议和回应。

 

  周由强:致辞 文艺评论是学理问题,更是社会需要

    周由强首先代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对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师生表示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文艺价值和文艺评论作用做出高度肯定和更高要求。周由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作品要接受专家评价、人民评价和市场检验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建设科学文艺评价机制指明了方向。其中文艺作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核心问题。从国际视域探讨新时代中国文艺的评价机制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路侃:完善有利于艺术创造力的文艺评价机制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路侃指出当下讨论文艺评价机制是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对影视艺术尤其重要。从根本上说,评价机制是一种创作保障。相对于文艺生产力,它是一种文艺生产关系,是要保障和促进文艺不断提高创造力。它相对于创作,是更高的、理论的、科学的、社会价值的,也饱含了艺术情感的,艺术的目的性评判和激励,甚至包含了高于创作者视野的艺术理想。随着文艺创作的开放,文艺评价也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市场、硬件、技术、形式等过去重视不够的因素也纳入评价。其中评价的科技化是一个最显著的变化特征。评价机制不应成为僵化的功利工具,而应成为激励文艺创造活力、促进创作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因此,文艺评价不仅有票房、收视率等产业内容,更要有人文性和艺术的创造力评判;不仅要评价创作成果和创作主体,也要评价文艺平台、媒介影响、创作权益保护等创作环境因素;既要提高统计评价的科学性、人文性、全面性,也要扩大艺术评论的传播和影响,提高整个业界评价的公信力,形成专业统计、艺术评论与评奖、媒体与社会舆论、宏观管理之间相互平衡、发挥合力的良性评价机制。

 

  胡薇:文艺评价体系面向新时代的反思与重振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博导胡薇分析了当下中国戏剧繁荣表象下原创剧孱弱、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缺失等现状,指出症结在于文艺评价体系、标准和规则的问题。评价和创作相伴相生、互为依存、互相影响。重振文艺评价体系,对于戏剧界是当务之急。她以英国国家剧院合家欢的剧目《战马》、伦敦火爆的儿童音乐剧《玛蒂尔达》和近年在国内开始热映的英国国家现场NTLive为例,指出这些剧目良好的创作生态都是建立在一系列、长期、有效的评价体系之上。公正、专业、有效的评价标准,让创作者有了精神灯塔,心无旁骛、毫无保留地将热情奉献给了戏剧。这种状态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评论发展的良好基础。她认为高素质或是合格的从业者基数的扩大,是中国戏剧真正走向繁荣的基础。高原普遍了,高峰自然就会多。除了鼓励和扶持创作,有关部门针对评价机制也开始在发力,比如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并在2016年设立了“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以文艺评论来激浊扬清。想要重振文艺评价体系,必须在两方面把住关:一是机制,二是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艺术素质需要长期的积累。艺在于技,更在于心,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敬业和操守都是一切成长、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反思与呼吁都不能于短期内生效的情况下,从自身做起,是我们唯一可以掌控的关键一环。

“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

 

  于洋:中西艺术共性研究的近代语境与当代省思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教授以近一百年来中西艺术差异的比较研究为背景,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西方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深度交融,在异质文化的差异性分析中,有一些艺术家、艺术史家和学者试图梳理与发现二者的共通性与相似性。透过中国艺术思想在近代的演变与转型,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对于中西文化艺术相通性的思考。回看20世纪20年代与80年代的两次西风东渐,艺术的创造与历史进程仍在进行和延续,中西艺术之间的融通、互渗抑或博弈必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当代中国艺术而言,在西方既定的游戏规则下乐此不疲地跟风追跑并竟以之为新创,无疑是出于急功近利的短视;另一方面,死抱住传统固有程式而不思创新,蔽塞视听,拒绝日趋多元、快捷、广阔的信息与智慧,做艺术“传统”的遗老遗少,也必将被时代甩进历史的尘埃。时刻葆有对审美意识和终极问题的永恒兴趣,以及对自身艺术传统与当下社会语境的不依赖外在参照的自觉判断与自信省思,也许才是超脱于各门派阵营壁垒之外、追求艺术真谛的大道。

 

  孙媛媛:声乐艺术的评价标准要立足本土文化背景

孙媛媛《故乡情思》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旅法女次高音歌唱家孙媛媛认为,声乐艺术深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的审美标准自有不同。声乐艺术的发展除了历史客观因素,也受国力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新时代,中国声乐艺术不仅要充分展现当下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同时需要科学的艺术理论来指导,才能把声乐中的技术优势转化成艺术之美。声乐艺术的发展与评判标准要随着科学技术、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而相应发展。

  与会专家围绕“文艺批评之于文化自信”“当代文学经典的生成机制探讨”“充分发挥学院派在文艺评价中的作用”“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日本当代文艺的评价机制”等议题,从文学创作与批评、国内外文艺评论发展等方面畅所欲言,探讨了新时代文艺评价机制伴随改革开放和文艺的繁荣发展也在不断完善。专家学者一致表示,面对新时代文艺发展现实,需要包括文艺评论在内的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建立科学完善的文艺评价机制,为建设健康良好的中国文艺发展生态贡献力量。

 

  审核:周由强

  综述 摄影:王璐

 

  延伸阅读:

  全国当代文学研究首届青年论坛圆满举行

  “探寻游戏创作规律,推动网络文艺融通发展”论坛大家谈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媒介生态下文艺评论的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举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