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至26日,“姑苏书韵——钦瑞兴书法展”开幕式在北京荣宝斋举行。此次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社、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书法报社、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苏州高新区工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庞井君,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中国书协理事、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李世俊,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石油书协主席于恩东,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程阳阳,《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荣宝斋出版社社长崔伟,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伟林,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长赵勇,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张铁甲,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衡正安,以及来自苏州和各地的相关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之后,还举办了“姑苏书韵——钦瑞兴书法展”学术座谈会,专家学者对钦瑞兴的书法造诣和时代担当给予了积极评价。
中国文艺评论网独家呈送学术座谈会干货。
□ 时 间:2018年9月22日下午
□ 地 点:北京荣宝斋三楼会议室
□ 主持人:朱培尔
□ 参会专家:庞井君、李世俊、衡正安、王伟林、崔伟、徐群等(按发言先后顺序排列)
朱培尔(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瑞兴的这个展览,刚刚看了两遍,觉得很有意义。我觉得,看他的作品一定要和他的人和苏州联系起来。
文化底蕴推进艺术更深发展
李世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
瑞兴先生生长于苏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看他展览,说三点感受。
第一,他为人忠厚诚实,特别是对我们文化艺术界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我们文艺批评、书法界也做了很多的工作,非常厚道热心。
第二,他文化底蕴特别深厚,作品当中好多都是他自己写的诗,也特别有激情。他的诗文、文化底蕴促使他在艺术上有着更深的发展。
第三,他的书法作品当中有隶书的基本功,特别是他在米芾和董其昌两个大家当中下了很大的功夫,集两家之大成。他的用笔、结体在作品当中非常典雅,能够把魏晋的书韵体现出来,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积极向上,在传统中不失大雅,在传统中不做作,而且给人秀美的感觉,而不是甜美,在书学当中体现出来一种精神。
骨子里的自信与文采
崔伟(荣宝斋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从艺术上来说,庞主席在开幕式上讲的,我非常认同。就像刘熙载说的: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确实我们看到钦老师的展览,能联想到吴门书派,能联想到苏州人文荟萃的地域。他这个人非常真诚,跟他相处,我都好多次被他所感动,他非常谦虚,他的字不做作、不骄奢、不张扬。这一点恰恰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好多所谓的书法家心浮气躁,钦老师他没有,我觉得这一块恰恰是一个人的骨子里边自信的表现。其实一个书法家也只有在当他不把自己当作书法家看的时候,他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
这次展览也展示了钦老师的文采,包括他自作的诗文,他编写过不少著述,包括给他家乡编了一些史志方面的书。这些学问的积累,也成就了他书法中的文气,是他多年积累很自然的一种体现。钦老师的志趣非常儒雅和淡泊,给我们送来一缕清风。这个清风,也是书法家很难得的一种气息。我们看到他的作品确实有清风拂面、心旷神怡的感觉。
出自传统,属于当代
白建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求是》杂志总编室原副主任):
首先,这些作品具有内在的神圣意识。中国书法是神圣的。本初意义上的书法是位于信仰与艺术之间的精神创造,是人的诉求抵达上天、企及神灵的精神通道,其甲骨、摩崖、碑刻无不体现出信仰的魅力。书法不是戏法。失去了对书法由衷的尊敬,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作者是以自己的诚心敬意,维护了书法的崇高与神圣。
其次,这些作品具有深厚的传统意蕴。书法乃中华民族灵魂与心像之史诗,当代书法的生命来自于历史的传承。在钦老师的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他深厚的传统功力,及其对传统书法内在精神的执着追求,因而才能焕发出如此浓郁的书卷和墨香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于千锤百炼的艰辛。
第三,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象。钦老师的作品出自传统,属于时代。他浸润着姑苏历史文化的滋养,也焕发着当代江南书风的神采,蕴涵着情感的力量。它所达到的水准及其体现的时代意象,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书法传承的脉络,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了书法的现实生态及其未来的希望。对于他这种熔古铸今、塑造自我的不懈努力,及其所取得的卓越成果,我们应该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由衷的敬意。
为时代贡献艺术精神
衡正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我认为艺术的发展及其精神内涵和我们社会的发展是同频共振的。现在的书法艺术,它的线条、节奏,它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传统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发展频率,是慢于现代频率的。如果我们从这样一种思维去考量,把当下一些重视视觉、重视造型表现冲击力的书法作品和瑞兴这类书法进行比较,百年以后谁能留下来?我并没有说瑞兴这样的书法是尽善尽美,也并没有说他的书法高于我们现在很多人获奖的作品,但是,我们当下书法所崇尚的东西和瑞兴书法那种注重精神内涵和取向可能是相悖的。我觉得真正应该去思考。
衡正安发言
对苏州文化传播的一大贡献
徐群(苏州高新区宣传部副部长):
钦老师热爱自己的家乡,一直孜孜不倦,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守正弘扬上做了很多工作和贡献。钦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尤其是在青少年的书法教育上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此,我们对钦老师为之付出的这些努力表示非常敬佩和感谢。
今天有机会在百年老字号荣宝斋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圣殿,举办钦老师的书法展,实现了他的梦想,把他这些年来努力的成果汇报呈现给首都观众,这个展览是对苏州文化传播的一大贡献。
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考量标准
白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院博士后):
与时下同类的展览相比,钦老师的个展宛如一缕清风,沁人心脾,表现出沉静之美。这种与时风拉开距离的展览,体现出钦老师书法审美观念的笃定与坚守。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讲到,“文人画一人品,二学问,三才情,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我以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个方面也可成为书法艺术的考量标准。
首先,钦老师的为人有口皆碑,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为人谦逊、低调、质朴,对朋友真诚、热忱、友善。
其次,钦老师在古典文学上的素养值得称道,他自作诗文古意盎然、真挚动人。多年来,钦老师在弘扬姑苏文化特别是阳山文化上大有作为,撰写大量高水平的诗文讴歌地域文化,传承家乡文脉,并用心竭力培养书法艺术接班人。苏州很多青少年的成长都得益于钦老师的悉心教导与热情帮助。
第三,从钦老师的书法作品、诗词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横溢、情感丰沛。这次书法展,真草篆隶诸体皆备,都植根传统而不囿于传统,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行草书的小字作品得到大家一致公认,用笔精良,结体讲究,全篇精到。楷书、隶书作品也极为讲究,入古出新。
最后一点是思想。正所谓“文以载道”“书以载道”,这个展览让我们感受到钦老师是一位有使命、有担当、有人文情怀的文化学者。对于艺术家,艺术作品耐人寻味当然是第一义的,而作品背后所彰显出的思想境界,才是艺术家有理由进入艺术史的真正原因所在。祝钦老师艺术之树常青!
为人处世之法透出“隽秀、厚重”之风
魏山开(著名书画家):
我想用三句话来形容瑞兴先生书法作品的特点。首先,他的作品携带着一股吴门清风所透出的“隽秀”之气;其次,这种“隽秀”之气,似乎让人不得不屏住呼吸,这是因为有“厚重”作支撑,而这种“厚重”恰恰来自瑞兴先生深厚传统的功底;第三,难能可贵之处,是他把“隽秀”与“厚重”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在他的作品前流连忘返、由衷赞叹!瑞兴先生为人处世之法也处处透出“隽秀、厚重”之风,这又把他的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敢创新,接地气,走正路
王伟林(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
我来自钦老师的家乡,因为平时工作关系跟钦老师有深度的接触。钦瑞兴积极办展览,连着四年他每年都办,每次展览都出版了作品集,都有新的探索,有很多亮点,这是要有勇气的,要敢于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而且在我们书家当中,钦老师的工作室可以说最多。无论是在开发区,在学校在街道,还有在寺庙,都有他的书法工作室。因为他比较接地气,各个界别都希望钦老师来传承弘扬书法艺术,都给他建了工作室,他在用笔墨传播书法文化,传播正能量。
今天这个展览在荣宝斋举办。苏州高新区的各级领导对文化事业的推动有目共睹。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成长如果离开了人文环境的培育,我想很多事情都做不到。
他给我们以五点启发。一,他首先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位乡土文化的学者和研究者,有很好的人文素养。书法家写错字?在钦老师这里看不到。第二,他是一个基层的书法工作者,他亲力亲为,大力开展书法教育和普及,为老百姓服务,培养了一批书法的观众和爱好者。第三,大家都谈到了他的笔墨,充满了“清”字,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苏州文化的特质——清雅,是苏州历来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走向。第四,他的作品很接地气,老百姓喜欢看,作品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第五,钦老师书法内外兼修。而且特别可贵的就是能够守正,把书法本体的语言坚守住。现在诱惑力太大了,你要入展要获奖,你要去投评委所好,但他没有。他能够守住自我,走正路。
创作研究将结合的作品有生命力,有温度
程阳阳(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一年前,我们就开始商量筹办这个展览。荣宝斋是中国文化的金字招牌,它不光是书画,更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钦老师的文化追求、艺术风格和他的为人处世,我觉得都是非常契合的。
钦老师的作品不少来自自己创作的诗文,我觉得这个是钦老师加入我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实力的一个展现。他自己创作这些从传统挖掘的东西,特别是结合苏州阳山的地域文化,史料的整理,古籍的挖掘,我觉得他这方面的贡献非常大。更可贵的是他把创作跟自己的诗文结合在一块,更好地表达了他的情感。
现在很多书法创作,都是抄一些古诗文。钦老师则不同,他完全沉浸在自己对传统的尊敬,而且结合了文化的根基,他的展览作品的内涵就体现得非常充分。展览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温度的。
从平正到险绝,然后复归平正
朱伯华(书画家):
我觉得这个展览有一股正气,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现在习近平主席提倡的这种正气。咱们中国古代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种正气在咱们中国人的骨子里边是一直存在的。这个展览首先给我一个教育就是对传统应该特别深入,修养要特别广泛。钦瑞兴的作品就像孙过庭的书谱里讲的,从平正到险绝,然后复归平正。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有这样的成果。要多次读帖,加深理解,对中国历史多一点了解。要学习钦先生深入传统文化研究的精神,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觉得钦先生书法古雅清新,将来会有更高的成绩。
“三好、三气、三不”
彭一超(《书画史记》主编、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我说三层意思,第一,我跟苏州的情缘,十年前我去苏州考察学习期间结识了钦老师,陪同我整整一周,后来我撰写了一篇七千余字的文章介绍苏州创建中国第一个书法名城的长篇通讯,发表在当年的《书法导报》上,他却无私奉献。十年后,钦老师带来他的50幅书法精品,在京城荣宝斋展现了历史悠久的姑苏文化神韵,实现他的书法梦。这个展览作品内容全部写的讴歌姑苏人文的诗联词赋,或自撰诗文,无不令人艳羡和钦佩。
第二,从这个展览中我觉得钦老师有三好:第一是人品好,无论是江苏还是苏州还是北京,来了这么多重量级的专家,来了这么多同事朋友都在为展览操劳并付出了辛勤的活动。 第二,书法写得好,他不是自由体,而是有渊源的,正草隶篆每一体,都是下笔有由,清雅、清正、平和。第三,书风好,不是应酬草率之作,他的篆书糅合了石鼓文和小篆的笔法,楷书传承了唐楷,隶书杂糅了张迁碑、曹全碑和东晋爨宝子碑等古代碑版的精华,体现了一种正大的气象。
第三,从书法本体上看,钦老师的书法有三气:书卷气、金石气、文人气。
钦老师是一位擅长用作品说话的学者型书家,在治学从艺方面,甘于寂寞,勇于担当,勤于读书,不投机取巧,不迎合时俗,不追逐名利,难能可贵。
再来一次变法,再上新的台阶
庞井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我认为这个书展办得很有意义,对钦老师而言,进京展很不容易。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今天参加书法展的所有专家,对钦老师的书法展都很支持。这个展览对苏州和苏州高新区而言,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他这次展览,实际上是为他的家乡苏州的文化成果到北京来做展示,特别是在北京的文化界做重要展示。这对于家乡的文化成就,展现吴门书道等方面都有非常的意义。这次展览我觉得非常成功,我们还将把后续工作做好,把成果运用好。
我感觉大家对钦老师的书法非常肯定。大家认为他的书法守正出新,路子很正,面目很新。也可以叫古雅清新,符合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向度,也和我心目中的审美理想有契合处。
他今年60多岁,继续沿着这个正道走下去,今后还会有一个“变法”,个性出现新的面目,正如古人所言,由平正入险绝,到了八九十岁后再由险绝复归于平正,艺术追求渐入老境和化境。我期望钦老师艺术生命更加灿烂美好、自由自然。希望钦老师继续顺延前半生的努力,再来一次变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庞井君发言
不亚于瓦翁在第五届国展中的获奖作品
朱培尔(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钦老师的书法不追求形式,作为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品质, 不像有些作品,花哨多样,用纸喜欢拼贴染色,本末倒置。
钦老师的字,我觉得不亚于瓦翁在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的获奖作品。我们很多人认为他的小字更好,怎么样写出瓦翁当年那幅获奖作品的那种细微、悠远的感觉,那种变化?怎样在他这么多书体当中挑出一个他最优秀的东西来做深入的探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俯仰吴门烟雨润,皇城根下沐荣恩
钦瑞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苏州高新区文联副主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谢谢各位!今天能够在荣宝斋举行展览,并且得到诸位方家的教正,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从事书法文化工作已经数十年,我今天虚岁已经64岁了,我是1955年生,属羊的。接触书法是从“文革”开始那一年1966年写大字报开始,断断续续到今天有半个世纪的光阴了。我在开幕式答谢词中开头写的一首诗,其实是我内心的真实的写照:砚池蘸笔潜心行,不觉霜飞已白鬓,俯仰吴门烟雨润,皇城根下沐荣恩。
这里的沐荣恩有几层意思,一是荣宝斋对我厚爱,二是众多方家对我的恩宠,三是沐改革开放40年的雨露滋润。
我是最基层的文化工作者,能够到京城来办展览,对我来说是人生从事艺术的道路上的一个节点,值得珍惜,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辜负诸位方家对我的厚爱,谢谢大家!
(纪要根据录音整理:人民日报人民周刊《人民美术家》杂志执行主编韩丽萍)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编辑:程阳阳 何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