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评论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曲艺是市场和观众的艺术,是看后者脸色吃饭的行当。曲艺评论对于引导创作、引领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曲艺评论既是“寻美”,又是“求疵”,寻美而不失度,批评而不失态,既能发挥高屋建瓴的方向性作用,又不粗暴地充当曲艺创作的“法官”。这是对曲艺评论工作者态度与能力的考验。曲艺批评首先要敢于批评,勇于批评,敢讲真话,敢于亮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评,曲艺创作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老实说,目前曲艺评论与创作都欠缺问题意识,评论缺少那种尖锐的交锋,创作则缺少讽刺。这与媒体、平台不无关系,但也和评论者、创演者不够敏锐大胆,不知如何把握批评和讽刺的“度”有关。
经典相声《帽子工厂》常贵田 常宝华
曲艺创作欠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对姜昆所说的那些好相声。《帽子工厂》《如此照相》《武松打虎》《虎口遐想》等相声,在给人们带来笑声的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深长思考。其实,现实的问题不少,很多热门题材等着曲艺人去写、去演。相声人可以借鉴一些好的文学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积极反映重大题材,提升创作胆识,努力创演出令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相声。
就评论而言,目前曲艺欠缺的是有专业精神、水准、能力的评论工作者。一般的评论习惯于对具体作家的批评和就事论事地评估,而缺少宏观性、总体性、科学性、专业性的批评。曲艺批评家应该比曲艺作家、艺术家站得更高,要站在“四性”的高度评论作品。曲艺批评的初心是追求真理。若遗忘初心,就无法成为真正的批评家。
姜昆、李文华《如此照相》剧照
曲艺创作与评论不仅要敢说真话,也要讲求说真话的艺术。讽刺一个社会现象,批评一个作品,要从现实与文本出发。一旦发声,要建立在对生活现象的深刻理解上,对作品的充分研究上,不可极端化、情绪化。“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当下曲艺批评与创演尤为需要构建的精神文化理念与准则。通过有标杆和示范意义的文本案例,建构起健康的批评伦理与鲜活的创演风格。
创作与评论的过程,是求知、求真、向善等多精神向度交融的过程。既往“美学的历史的”的方法,已然架构起曲艺批评理念的坐标,现在还要加上“艺术的、人民的”元素,将这个方法元素深化到“认知建构”和“整体把握”上来。应该说,目前曲艺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有深度、有劲道的拳头作品都较缺,不缺的是那些不痛不痒的东西。创作的讽刺也好,评论的批评也罢,都要讲求辩证法,要有价值引领,要明确问题转化的方向,要给观众和读者以希望,至少要表现出这样的诚意,以促进现实和艺术的改观。
相声《武松打虎》李金斗陈涌泉
曲艺创作者要扎根生活,与社会、与基层保持密切联系,发现素材线索要刨根问底,深入采访,不能满足于搞新闻串烧、网络段子、微信传言堆砌,炒作二手生活,虽然它们不失为创作的资源。曲艺评论工作者要深入曲艺创演现场,发现问题,找准热点,并围绕问题、热点有意识地开展策划,开展多角度的探讨分析,把曲艺存在的突出问题、热点话题做深、做透。曲艺批评不能总是“锦上添花”,要大胆亮剑,敢于批评,不管评论对象是什么角儿,处于何等位置,一切以有益于曲艺艺术的提升、增强批评的实效性为原则。
搞创作一定要有精品意识。不求快和多,务求精耕细作。作品写出以后,要反复修改,或边演边改。创作者要腾出功夫来读点书,文、史、哲等多种经典著作都应该涉猎。有道是,没有文学的导演走不远,没有理论的作家走不远,没有文化的演员走不远。
曲艺评论也是创作,且是更具影响力的引领式创作,更需用心、着力打造精品。曲艺评论的精品,是指能够完美体现求真向善寻美的思想境界、具有创新思想的文本。理论深度决定评论高度。曲艺评论工作者只有把学习理论的热情当做终生的理性自觉,不断地充实自己,打造坚实而全面的理论功底,才能培育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尖锐坚强的批判力。
曲艺要取得突破,一定要突出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这些重大问题面对的是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有生力量,曲艺创作与评论对问题不能回避,也不能失语,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论命题与创作主题,并发出及时有力的声音。只有主动寻找和发现,并认真研究和解决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继而推动曲艺精品创作。
曲艺创作者要像卓别林、侯宝林等幽默大师看齐,培育和树立先进的价值观,不向低级趣味投降,不向三俗低头。当年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对于人的异化,而侯宝林的讽刺相声很生活化,没有脏字,没有破坏生态,不占伦理便宜,也不打着创新旗号背弃和放逐曲艺博大精深的传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这一点,永远值得我们的曲艺工作者向他们学习。
应该看到,当下曲坛,真正意义上的批评仍很稀缺。尤其那种直指当下创作弊端,以说破皇帝新衣的勇气发出的批评声音,更属凤毛麟角。这是妨碍曲艺进步的一个突出症候。曲艺评论工作者必须张扬胆识,跳出窠臼,勇于创新,“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是推动曲艺走向繁荣的杠杆和原动力。曲艺要赢得市场和观众,真诚的批评不能失语。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特约编辑: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